返回第392章 皇权下乡  开局土木堡,大明战神有点慌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本站最新域名 m.boshishuwu.com

正常运行,大事小事也没见哪个落下。

    实际上,朱祁镇自从土木堡回来之后,就已经在布局了。

    他先是让郕王监国,一来锻炼一下小老弟,二来,也是锻炼一下整个朝廷。

    在封建君主集权的时代,朝廷对于皇帝的依赖性太强了。

    更可怕的是,这个位置看似高高在上,却不知有多少双眼睛盯着。

    就好像一个鸡蛋,只要裂开一道缝,便会有成群的苍蝇围上来,贪婪地吮吸蛋液,还要把卵产进去,让自己的幼虫继续吸血。

    这样的皇权是很脆弱的,特别是在政权交接的时候,一个不慎就可能遭到灭顶之灾。

    历史上,通常第一代帝王是打江山,第二代帝王是守江山,可是,偏偏在两者的交接上,动荡就出现了。

    战国末期,秦国一统天下,建立第一个大一统王朝。

    可是,仅仅持续了十几年,秦始皇一死,秦二世就丢了江山。

    到了唐朝,有玄武门之变,李世民弑兄杀父,手上沾满亲族的鲜血。

    宋朝有烛影斧声,赵匡胤兄终弟及,传位于赵光义,其真相如何,迄今不得而知。

    朱元章建立大明,传位建文帝,然后……

    咳咳,这个不能说,连想都不要想!

    总而言之,历史上所有的王朝都会在第二代接班人上出现问题,究其原因,是君主集权的劣势。

    天下百姓的生死都操纵在一个人手上,这样的政权是非常不稳固的。

    朱祁镇太清楚皇权的弊端,自然也知道该如何化解。

    第一步,就是让郕王监国,相当于有了后备人选,就算自己不在,也有人可以当家做主。

    说的难听点,如果有一天自己突然噶了,有人可以顶上,不至于群龙无首,给外地留有可趁之机。

    换做是临时授命的君主,如果没有做好充足的准备,除非老天赐给一个于谦,否则,国家生死存亡,只在一念之间。

    第二步,开新政,变革官吏制度,将权力逐级下放,让每个职位都充分运转起来,有功则赏,有过责罚,朝廷不养闲人。

    为了检验朝廷对于日常事务的处理能力,朱祁镇开始选择性上朝,想上就上一次,不想上,就在床上睡觉。

    当然了,这其中也有他比较懒的原因……

    最后一步,也是最关键的,就是皇权下乡。

    正所谓天高皇帝远,皇权虽然是至高无上的,但是在地方,权利和管理的权利,还是掌握在一些族长以及乡绅手中。

    这些人在乡村之中更具有威严以及威望,乡间百姓的利益对这些人息息相关。

    朝廷固然可以减税利民,颁布一些利民的福利政策,但是日常时际掌管事物的权利,还是在这些乡绅族长的手中。

    由于古代交通不发达,皇帝从京城里颁发一部政策,基本要经过几个月才能到达各个省市,乡间的百姓基本平常不会常去城里走动,所以很多乡下信息比较封闭,人员也比较封闭。

    对于大多数百姓而言,皇帝实在太遥远了,而且,他们基本上不识字,就算张贴了皇榜,也不知道说的是什么。

    以至于那些里长和乡绅,就成了皇权的代言人。

    因此,当地乡绅能否执行朝廷的政策,便成了最大的问题。

    自从新政之后,大明朝展现出无比强大的生命力,无数的产业如雨后春笋般冒出来,百姓的生活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在这些变化之中,传统的教育模式也开始改变。

    自此以后,民众的读书热情开始高涨,原因很简单,就是认识字的,做工有人抢着要,而且工费比普通人高出两到三倍。

    谁不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出人头地,就算没有金榜题名,以后多赚些银子也是好的。

    还有的人脑子更加活络,反正自己岁数也不大,现在读书写字,也来得及啊!

    于是,很多学堂都能看到大人的身影,以至于发展出很多专门针对成人教育的学堂。

    随着民众的识字率不断提高,以及道路交通的日益发达,朝廷再有什么政策条文,也可以快速发放到最偏远的乡下。

    百姓们可以及时接收到朝廷的信息,乡绅们再想欺上瞒下,已经不可能了。

    如此下来,皇帝和百姓之间的隔阂便会逐渐消除,慢慢融为一个整体。

    这样的政权才会稳固,哪怕皇帝不在,整个朝廷也会像一台巨型的机器,所有的零件按部就班,有序运转。

    等到时机成熟,便可以成立内阁议会。

    到那时候,大明就会从君主独裁,转变成君主立宪,议会决策。

    朱祁镇深知一个道理,历史是车轮每一天都在进步,有些事,如果自己不主动去做,迟早有一天,会有人站出来,高喊一声,王侯将相,宁有种乎!

    随着生产力的不断提高,封建君主集权制必定会被替代,与其被历史淘汰,还不如主动点,如此方能保证大明江山永固,同时,也是给自己的子孙铺垫好道路。

    所以,他今天果然又没去上朝……

    邝埜早就习惯了,皇上想来就来,不想来也无所谓。

    反正大事都要请奏,小事在六部尚书和内阁的层面就解决了。

    可是,等他来到御书房,却发现里面有人。

    今天当值的宦官是尚衣监张敏,此时站在门口,脸上带着职业笑容,说道:“邝尚书稍待片刻,皇上正在和童翰林说正事。”

    “童翰林?哪个童翰林?”

    邝埜有点懵,一时之间根本想不到这个人。

阅读模式无法加载图片章节,请推出阅读模式阅读完整内容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博仕书屋阅读榜

博仕书屋新书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