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最新域名 m.boshishuwu.com
陈寒默找到了真相,所以叫来了苏辰,当苏辰将眼睛放入扫描电镜上后,苏辰沉默了。
只见涂片上,往常应该充当起挑战恶龙的勇士的单核细胞,此刻进化成巨噬细胞,在吞噬那些红细胞和血小板,还有白细胞。
单核细胞占白细胞总数的3%~8%。
它是涂片里的白细胞中体积最大的细胞。直径14到2μm,呈圆形或椭圆形。
涂片上的单核细胞核形态多样,呈卵圆形、肾形、马蹄形或不规则形等。
核常偏位,染色质颗粒细而松散,故着色较浅。
胞质较多,呈弱嗜碱性,含有许多细小的嗜天青颗粒,使胞质染成深浅不匀的灰蓝色。
颗粒内含有过氧化物酶、酸性磷酸酶、非特异性酯酶和溶菌酶,这些酶不仅与单核细胞的功能有关,而且可作为与淋巴细胞的鉴别点。
在电镜下,这些单核细胞表面拥有皱褶和微绒毛,胞质内有许多吞噬泡、线粒体和粗面内质网,颗粒具溶酶体样结构。
单核细胞具有活跃的变形运动、明显的趋化性和一定的吞噬功能。
因为单核细胞是巨噬细胞的前身,它在血流中停留1-5天后,穿出血管进入组织和体腔,分化为巨噬细胞。
单核细胞和巨噬细胞都能消灭侵入机体的细菌,吞噬异物颗粒,消除体内衰老损伤的细胞,并参与免疫,但其功能不及巨噬细胞强。
当然了,也有一些白细胞反抗,如中性粒细胞和嗜酸性粒细胞。
中性粒细胞占白细胞总数的5%-7%,它是白细胞中数量最多的一种。
中性粒细胞呈球形,直径1到12μm,核染色质呈团块状。
中性粒细胞核的形态多样,有的呈腊肠状,称杆状核。
有的呈分叶状,叶间有细丝相连,称分叶核。
细胞核一般为2~5叶,正常人以2~3叶者居多。
在某些疾病情况下,核1~2叶的细胞百分率增多,称为核左移。
核4~5叶的细胞增多,称为核右移。
一般说核分叶越多,表明细胞越近衰老,但这不是绝对的,在有些疾病情况下,新生的中性粒细胞,也可出现细胞核为5叶或更多叶的。
而杆状核粒细胞则较幼稚,约占粒细胞总数的5%~1%,在机体受细菌严重感染时,其比例显著增高。
中性粒细胞的胞质染成粉红色,含有许多细小的淡紫色及淡红色颗粒,颗粒可分为嗜天青颗粒和特殊颗粒两种。
比如现在涂片的嗜天青颗粒中性粒细胞的较少,呈紫色,约占颗粒总数的2%,光镜下着色略深,体积较大。
而电镜下呈圆形或椭圆形,直径6~7μm,电子密度较高,它是一种溶酶体,含有酸性磷酸酶和过氧化物酶等,能消化分解吞噬的异物。
至于涂片上的特殊颗粒中性粒细胞,它们数量多,呈淡红色,约占颗粒总数的8%,颗粒较小,直径3~4μm,呈哑铃形或椭圆形,内含碱性磷酸酶、吞噬素、溶菌酶等。
吞噬素具有杀菌作用,而溶菌酶能溶解细菌表面的糖蛋白。
中性粒细胞具有活跃的变形运动和吞噬功能。当机体某一部位受到细菌侵犯时,中性粒细胞会感觉到而行动。
因为它对细菌产物及受感染组织释放的某些化学物质具有趋化性,中性粒细胞能以变形运动穿出毛细血管,聚集到细菌侵犯部位,大量吞噬细菌,形成吞噬小体。
当吞噬小体先后与特殊颗粒及溶酶体融合,细菌即被各种水解酶、氧化酶、溶菌酶及其它具有杀菌作用的蛋白质、多肽等成分杀死并分解消化。
由此可见,中性粒细胞在体内起着重要的防御作用。
但是中性粒细胞吞噬细胞后,自身也会坏死,成为脓细胞。
中性粒细胞在血液中停留约6~7小时,在组织中存活约1~3天。
至于嗜酸性粒细胞,它只占白细胞总数的5%-3%。
嗜酸性粒细胞呈球形,直径1到15μm,核常为2叶,胞质内充满粗大,直径为5~1μm。
均匀、略带折光性的嗜酸性颗粒,染成桔红色。
在电镜下,涂片上的嗜酸性颗粒,多呈椭圆形,有膜包被,内含颗粒状基质和方形或长方形晶体。
它的颗粒含有酸性磷酸酶、芳基硫酸酯酶、过氧化物酶和组胺酶等,因此它也是一种溶酶体。
嗜酸性粒细胞能作变形运动,并具有趋化性。所以能吞噬抗原抗体复合物,释放组胺酶灭活组胺,从而减弱过敏反应。
嗜酸性粒细胞还能借助抗体与某些寄生虫表面结合,释放颗粒内物质,杀灭寄生虫。
故而嗜酸性粒细胞具有抗过敏和抗寄生虫作用。
在过敏性疾病或寄生虫病时,血液中嗜酸性粒细胞增多,它在血液中一般仅停留数小时,在组织中可存活8~12天。
此时此刻,涂片的单核细胞在接触小细胞后,变化成巨噬细胞,开始对中性粒细胞和嗜酸性粒细胞动手,但是这两个细胞都属于炸弹。
一但巨噬细胞吞掉中性粒细胞或嗜酸性粒细胞,就会在几秒后裂解成一片片小细胞。
然而这是这些小细胞,将单核细胞同化,所以没多久,这块涂片上也完蛋了。
“你怎么看。”
苏辰沉下心,向陈寒默问道
陈寒默在两块涂片上倒入酒精后点火,确认没有东西能幸存下来后,严肃的说道,“恐怕你说的老化,正是这鬼玩意影响的。”
“尽管说这鬼玩意看似好处也很多,但是恕我直言,这鬼玩意还是毁灭了好。”
苏辰也很同意这一阅读模式加载的章节内容不完整只有一半的内容,请退出阅读模式阅读
阅读模式无法加载图片章节,请推出阅读模式阅读完整内容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