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416章 考举的查漏补缺  朕真不是中山靖王啊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本站最新域名 m.boshishuwu.com

bsp;  ——武人显贵之后,要做的第一件事就是认字,随后就是读书充实自己,以免自己的显贵是昙花一现,后世子孙只能在自己的歌功劳簿上坐吃山空;
    而文人为官之后,也同样会心心念念于找个机会到军中历练一番,以补全履历中最为重要的一环:从军经历,以及至少拿得出手的武勋。
    上马能治军,下马能治民,在后世是专门用来夸赞那些文武双全,百年难得一出的大贤;
    但在这个时代,确实绝大多数掌权者的常态,以及每一个有抱负者的追求。
    只不过,刘舍说的也不算全无道理。
    文人,至少是那些目前还自诩为‘文士’,想要通过考举来踏入宦海的人,大都还是没有太多人生经历,只具备一定程度的文学素养,甚至都未必有稳定价值观、世界观的年轻人,愣头青。
    而这样一个群体,想要让这样一个群体为国家出力,作为最高统治者的刘胜,自然需要尽量的照顾到这个群体的情绪。
    正如后世新时代的年轻人们所常说的那样:我寒窗苦读十几年,可以赚不到大钱,可以做不成大官、成不了大富豪,但我至少需要时代的尊重。
    “丞相所言有理。”
    “只是考举之事,并非是像国朝大策那样,只需要给个大致方向,就能将剩下的事交给下面的郡县地方官吏去办的。”
    “关于考举,一切事都需要考虑的十分具体、详尽。”
    “尤其是在有过一次考举之后,就更要查漏补缺,以免上次考举时出现的问题,会在下一次考举再次发生。”
    有了这句话,刘胜便算是向在场众人表明了心迹:考举,并非是刘胜心血来潮,而是一个经过深思熟虑,方推出的大政。
    而且这个大政,必然会在肉眼可见的将来,细水长流的成为汉家取材纳士的重要手段——哪怕不是唯一手段,也必定会是主要手段。
    而在刘胜这样的表态之后,其余几位重臣,也开始以各自的权责为出发点,向刘胜描述起了自己对考举的看法。
    “在过去,我汉家取士,仍是以察举为主、赀举为辅。”
    “只是察举对被举荐人的要求太高——要求被举荐人在至少周遭五郡享有盛名,并得到二千石及以上官员的保举。”
    “且不论这有多么难做到、做到的人有多么稀少,单就是二千石保举这一桩,就让国朝取士一事难上加难······”
    相较于刘舍过于宏观的一句‘我们要谨小慎微,多照顾读书人的情绪’,田叔提出的问题无疑就具体的多。
    察举,说白了,就是举荐制。
    而且不同于后世人印象中的:某位重臣去找皇帝聊天,随口提起一句‘某某某还行,我瞧着可以培养一下’,皇帝就任命此人所不同——察举制在如今的汉室,是非常健全的制度。
    就如田叔方才所言:察举的第一步,是受举荐者的名声。
    理论上的‘贤名传遍周遭五郡’,实际上,也至少是受举荐者家乡所在的郡,以及大部分与该郡接壤的周边郡县。
    这一点,就不知道要刷掉多少人。
    ——要知道这个时代的人,还没有点亮‘养望’的科技树!
    如果没有机缘巧合,让这个本身就有大才能的人名扬天下,那就只能一直等;
    直到时间的积累,让某个满头华发的老人‘享誉郡国’,这才算是走完了察举的第一步,或者说是先决条件:名声。
    而后,就是察举至关重要的一环:举荐人。
    根据汉室如今仍在实行的察举制度,除了受举荐者需要满足‘享誉郡国’的条件之外,还要举荐者满足‘官职二千石及以上’的硬性要求。
    在地方郡县,二千石,基本就等同于和郡守画等好了。
    可在这里还有一个问题:当一地郡守举荐了某一位享誉郡国的名士之后,这个名士在官场上的所作所为,都是要和举荐此人的地方郡守直接相关的的。
    而且不是双向相关,是单项负面相关。
    即:这个受举荐者做的所有好事、取得的所有成绩,都和举荐者毫无关系——如果不算‘识人之明’的虚名的话。
    可反过来,这个受举荐者所犯下的所有过错,却都需要举荐者负有连带责任,甚至是在某些极端情况下的主要责任!
    与此同时,一个‘识人不明’的帽子扣过来,可就不是不痛不痒的虚名,而是事关乌纱帽的政治污点了。
    这样一来,察举制自有汉以来实行了六十多年,却总共都没能为汉家带来六十位官员,也就是可以预见得了。
    ——没必要啊~
    我一个好好地地方郡国两千石,如果有抱负,我好好干还能往上升一升,入朝说不定就是九卿;
    便是没抱负,我也完全可以在任上混吃等死,只需要保证治下安稳,临了解释一句‘无为而治’,便能以光禄大夫之类的职务退休。
    我何必呢?
    我何必为了一个素不相识的‘名士’搭上整个政治前途,乃至于搭上整个家族的未来,去搏一个毫无意义的‘慧眼识人’的名声呢?
    何必去赌一个我除了名字什么都不知道的所谓‘名士’,会为我这个伯乐带来一个毫无意义的名声,而非家破人亡的大祸呢?
    “察举制的问题,是受举荐者很难满足条件,而举荐者又大都不敢保举。”
    “但优点也是很明显的:只要受到了举荐,那就起码是能治理一县的人才。”
    “——毕竟保举官员,对地方郡县长吏而言,是一件有很大风险,却又没什么回报的事。”

<阅读模式加载的章节内容不完整只有一半的内容,请退出阅读模式阅读

阅读模式无法加载图片章节,请推出阅读模式阅读完整内容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博仕书屋阅读榜

博仕书屋新书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