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349章 历史的车轮  朕真不是中山靖王啊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本站最新域名 m.boshishuwu.com

利平定,关东理论上不可能再有宗亲诸侯起兵,长安中央也时刻准备着随时应对任何一场宗亲诸侯之乱。

    这样一来,问题就简单了。

    ——先皇诸子之首,放现在,那就是兄弟几人的好大哥,可万一将来关东有个风吹草动,那这‘先皇诸子之首’的帽子,可就要瞬间变成‘叛乱诸王之首’了。

    所以,刘荣甩过来的这个烫手山芋,刘余是想都不想,就直接甩给了赵王刘彭祖。

    一母同胞的兄长做出决定,作为弟弟的刘非、刘端二人的立场,自然是和老二刘德如出一辙:做哥哥的怎么说,咱做弟弟的就怎么做。

    至于想来没什么存在感,又基本等同于被封到‘蛮荒之地’的长沙王刘发,以及兄弟十人中最年幼的胶东王刘彘,倒是幸运的没被这明枪暗箭给卷进去。

    只是赵王刘彭祖······

    “朕这位兄长啊~”

    “嘿;”

    “也不知道又窝在王府,盘算着算计谁呢······”

    讥笑着摇摇头,刘胜终是将目光从殿门外收回;

    稍低下头,看见手中那卷明显刚被抄录不久,下提‘绣衣指使’字样的卷轴,刘胜面上讥讽之色,却肉眼可见的更甚几分。

    一如周仁先前所言:绣衣卫这个写做暗卫组织、读作情报部门的怪物,在过去几十年间,将每一位关东诸侯的动向都掌握在了手中。

    ——包括南越王赵佗!

    只是相较于对关东宗亲诸侯‘吃什么、喝什么,和谁睡、x几次’这样的离谱规格,绣衣卫对南越王赵佗的监视,仅限于每隔几个月传回来的一封简报。

    内容也大都是老生常谈,诸如‘赵佗又自称朕啦~’‘出宫又坐黄屋左纛啦~’‘南越官员称呼赵佗为陛下啦~’之类。

    而过去这些年,尤其是先皇刘启逐渐不支,病重卧榻的近两、三年,绣衣卫对刘胜的几位兄弟,都进行了令人咂舌的严密监控。

    也就是这么一监控,让刘胜看到了兄长们不为人知,甚至都不大可能留于史册之上的一面······

    “临江王好鸟雀,又不敢大肆搜罗、靡费,遂使宫人暗设麻网,以米粮为饵,捕鸟雀而日夜逗弄;”

    “一日不闻鸟雀之鸣,则必萎靡不振,寝食无欲······”

    ——老大刘荣提前一千多年,发现了玩儿鸟的快乐,已经发展到了听不到鸟叫,就吃不下饭、睡不着觉的程度。

    ···

    “河间王好文赋,亦不敢大肆搜罗,遂以私库钱广求书简,凡自民间得一善书,必好写以还,而留其真本,又加金银玉帛赏赐,以招四方之书;”

    “由是有旧书者,多奉奏河间王,故其得书之多,可与长安石渠阁藏书媲等;所得书皆古文及秦旧书······”

    ——老二刘德倒是个正经人,玩儿上了收藏书籍的行当;

    只是得到书籍,都还不完给人送回去一册手抄卷,更是在过去这短短数年之间,就已经收藏了数量足以和未央宫石渠阁,也就是汉室官方藏书所媲美的书籍······

    刘胜不知道该怎么说,只觉心中哪里怪怪的。

    ···

    “鲁王好声色,养犬马,大肆征劳、靡费,尤国相田叔归京而后者更甚。”

    “孝景皇帝九年,鲁王令扩王宫,破孔丘之宅,凿其外墙而闻磬琴瑟奏之乐,乃得《论语》《尚书》《礼经》《孝经》,俱为古文,乃曰:古文经······”

    ——老四刘余更是重量级!

    一手古文尚书,愣是唤醒了刘胜沉睡多年的前世记忆!

    古文尚书这样的千古骗局,刘胜怎么也不可能忘记。

    但无论如何,刘胜都从不曾想到:一手编排这出好戏的大屁眼子,居然是自己从小玩儿到大的四哥刘余······

    ···

    “江都王好气力,治宫馆,招四方豪杰,骄奢甚。”

    “每有醉酒,王皆叹而言左右:只恨生于帝王家,勿能提刀北征虏······”

    ——刘非很正常。

    考虑到刘非从小到大的人设,刘非如今的生活状态,完全属于正常到不能再正常。

    至少比起兄弟几个,只知道舞刀弄枪,再偶尔cos一下,过过将军瘾的刘非,实在是正常太多了······

    ···

    “长沙王日夜垂泪而思母,至纯至孝;”

    “孝景皇帝七年入朝,乃自长安北得关中土,携返长沙,设望母台。”

    “知孝景皇帝之崩,长沙王哀不能自已,待宫人以‘王太后将至’,方泣声渐罢······”

    ——刘发还是那个小透明;

    只是比起过去,如今的刘发,似乎多了个大孝子的人设。

    刘胜不置可否。

    作为‘同类人’,刘胜也很支持刘发能拥有这样的新人设。

    尤其是这么正常,不会让人目瞪口呆的人设······

    ···

    “自王太后往邯郸,赵王不复往日之奸诈,国相薄戎奴亦于王言唯唯诺诺,不曾有贰言。”

    “孝景皇帝八年末,王使亲信暗出邯郸,北上代地,不知何往。”

    “孝景皇帝九年春,赵中尉禀奏:赵武库有弓三千,戈一千,矛一千年久失修,请焚而毁之。”

    “夏,赵内史暗报赵王:大事已成,得金二万六千······”

&阅读模式加载的章节内容不完整只有一半的内容,请退出阅读模式阅读

阅读模式无法加载图片章节,请推出阅读模式阅读完整内容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博仕书屋阅读榜

博仕书屋新书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