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1136章 1131【海外也可以发展农牧业嘛】  北宋穿越指南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本站最新域名 m.boshishuwu.com

    长盛园中,几个劝农官前来汇报。

    为首者唤作焦德润,算是朱国祥的再传弟子。在行礼拜见之后,他让下属打开一副江南农业地图。

    焦德润介绍说:“唐代的时候,江南以种稻为主,辅以桑、茶等作物。当时盛行稻田休耕法,直至宋代早期,江南部分稻田还在休耕。”

    “但在唐代中后期,江南的大部分熟田种稻,已经一年一熟,不再休耕养肥。也是在唐代中后期,江南的稻麦复种区域增大。”

    “这种局面的改变,是在前宋引进占城稻之后。江南出现一年两熟的稻子,又或者水稻、油菜两熟,稻麦复种的面积渐渐减少。”

    “棉花传到江南,局面再次改变……”

    焦德润用一根竹条指着地图:“从江阴沿着江岸、海岸,一直到杭州湾的北部。这些府县的土壤含沙量高,盐碱也高,不太适合种稻,反而适合种棉。这里虽然也稻棉轮作,但以种棉花为主,已经达到七棉三稻。这里可称棉花区。”

    “杭州湾北边的盐官县,到杭州西北方这一片,属于农业过渡带。种什么都可以,说不太清楚,所以可称过渡区。”

    “太湖南部到杭州北部,这一片地势低洼、土地肥沃,其实种水稻的更多,稍微贫瘠的土地则桑树混种其他作物。桑三稻七。这里可称蚕桑区。”

    “还有浙江西北部、金陵府南部、太湖西边的丘陵,也以种植桑树居多,同样可以称为蚕桑区。”

    “太湖以北,在丹阳、江阴、无锡之间的区域,基本上全部种植水稻。这里可称水稻区。”

    “太湖以东的平原,也主要种水稻,再混种棉和桑,并且有大量纺织工场。可以称为稻织区。”

    “另外还有一些地方,可以称为茶竹区。”

    对着地图简单讲解几句,朱国祥立即就明白了,比那些治民官啰嗦半天更清晰。

    朱国祥问道:“这是农民自然而然种植形成的,还是你们这些劝农官引导的?”

    焦德润说道:“兼而有之。前期以农民为主,后期以劝农官为主。不过真正总结出来,还是最近的事情。这幅江南农业地图,是浙江省和金陵府的劝农官联手绘制。”

    “你们做得极好。”朱国祥点头微笑。

    焦德润说:“农民为了赚更多钱,往往不听我们的,一窝蜂跑去种棉花。即便是现在,这幅农业地图的划分也不绝对。尤其是在水稻区,依旧还有许多农民三棉一稻轮种。这样种也行,但太浪费肥沃良田了。”

    朱国祥问道:“需要官府出手吗?”

    “一般不需要,”焦德润说道,“但官府可以劝导,即便那些地方的农民非要种棉,也最好是两棉一稻,而不是三棉一稻。”

    “我们做过实验,算上豆粕等肥料的成本,再扣除不同种法的病虫害减产,在纯水稻区进行两棉一稻种植,农民的总体收入比三棉一稻、一棉一稻和单种水稻更高。”

    “另外还有一些地区,如果水稻、油菜轮种,又比两棉一稻的收入更高。”

    “以上这些,都以现有的米价、棉价、油价来论。如果哪一样的价格起伏过大,具体怎么搭配种植最有利就又会变。”

    朱国祥听得更加满意,点头微笑赞许。

    焦德润说:“每一个区域,我们都会在乡村刻碑,写明不同的搭配种植之法,列出上、中、下田大概能收获多少。农民看到了碑刻内容,可以自己选择怎么种。”

    朱国祥拍手大赞:“你们做得极好,当刊载于《大明月报》进行表彰。”

    听到这句话,在场的所有劝农官,都喜滋滋的笑起来。

    大明开国之初的这些劝农官,一个个可都是干实事的,隔三差五就会下乡走访,平时也多待在自己的试验田里。

    就拿江南百姓来说,刚开始都不把劝农官当回事儿。

    老子世世代代都是乡绅、农夫,祖辈传下来的种田之法还会有错?还需要你们这些当官的来教怎么种地?

    可一年一年下来,百姓对劝农官愈发信服。

    不但信服,而且还尊敬。

    别的官差下乡,老百姓都防着,警惕性极重。换成劝农官下乡,乡绅和农夫抢着接待,主动把好吃的都拿出来。

    一些乡绅家里过大寿,甚至专门派人去宴请劝农官。

    田里出现什么变异品种,老百姓也记得劝农官的交代,好生照料的同时赶紧上报劝农衙门。

    ……

    这些劝农官,被朱国祥留在长盛园吃饭,临走时每人赏赐三十块银元。

    次日,寻宝三人组的王崇度又来求见。

    “你们是皇帝资助的?”朱国祥问道。

    王崇度说:“最初的船只、人手和资金,皆为陛下所赐。我们成立了一家商社,皇室占七成。后来发现了澳州,陛下又赏赐一成股份。不但我们三人有股份,商社里还有十多人也得了。陛下说,等到澳州五年期满,再给我们5%。到时候,就是皇室占股55%,商社的高层职员占股45%。”

    其实占股多少,现阶段都无所谓,收支情况完全是一笔糊涂账。

    害怕打击探海团队的积极性,朱铭连监督人员都没派过去。那些家伙就算往私人口袋里乱塞钱,朱铭也只当没发生过,毕竟探索未知海域危险性极大。

    历史上,葡萄牙、西班牙的探险者,差不多也是这种情况。受王室资助跑去远航,虽然规定了分给王室多少利润,但实际操作起来根本无法查验。

    等探险者彻底打开了局面,葡萄牙、西班牙王室才另派人手去摘桃子。

    荷兰东印度公司就更是一塌糊涂,就连极盛时期都年年亏损。大股东和外派高管疯狂捞钱,靠不断吸纳投资者来抬升股价,于是中小型投资者和散户靠着炒股赚钱。

    最后崩盘了,大股东、历任高管、已经抽身的投资者赚得盆满钵满,其余来不及抽身的投资者赔得是血本无归。

  &nbs阅读模式加载的章节内容不完整只有一半的内容,请退出阅读模式阅读

阅读模式无法加载图片章节,请推出阅读模式阅读完整内容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博仕书屋阅读榜

博仕书屋新书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