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1135章 1130【谁的盛世?】  北宋穿越指南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本站最新域名 m.boshishuwu.com

三司官员不可能一直陪着,早被朱国祥轰去处理公务了,他身边的官方导游是浙江提学使章衍。

    章衍也不清楚:“臣这就把人叫来问话。”

    很快,一个鬼佬苦力就被招来,跪在朱国祥面前磕头。

    朱国祥让他站起来说话:“你以前是哪国人?”

    鬼佬回答:“小民叫伊邦昌,以前是哪国人已不清楚。宋国覆灭的前几年,小民随家父来杭州定居,当时小民才六七岁年纪。”

    “做生意亏本了?”朱国祥问。

    鬼佬说道:“朝廷颁布法令,蕃夷不得同族通婚。小民当时找不到合适的妻子,就娶了一个大食女子。心想我是铁屑人,妻子是大食人,也算不得同族通婚。结果被人检举,我们夫妻两家皆被抄没财产。”

    朱国祥闻言笑了:“在大明官员眼中,哪分得清楚铁屑和大食?你好生干活,儿女可别再乱结婚了。”

    “是……”鬼佬显得很失望,他还以为太上皇要归还家产呢。

    事情非常清晰明白,一个犹太人和一个阿拉伯人结婚,两人所在的家庭全部被抄家!

    这源于大明的“异族通婚法令”,来大明定居的外国人,只能跟华夏各族通婚。

    违者抄家!

    具体实行起来,才不管你是什么外来民族,只要长得明显不一样就是异族。

    如果长得差不多,就算是异族,官府也懒得管。

    眼前这个犹太人,纯属倒霉撞枪口上了。他家经营多年的产业,居然因为一场婚姻,而被打回原形只能做苦力。

    这样的案例还不少,主要集中在南方沿海各省。

    现在已经没人敢违反法令,不管是从印度来的,还是从中东、阿拉伯来的,通通都必须跟本地人通婚。

    同阶层的汉人家庭,自然看不上他们。

    这些洋人再有钱,也只能跟贫穷汉人结亲,指望着混血两三代之后,把他们身上的异族血脉给洗掉。

    离开大明?

    傻子才离开啊,哪还找得到大明这样安定的国家?

    就拿犹太人来说,其核心聚居区已被十字军占领。十字军疯狂屠杀、压榨了犹太人数十年,直到二十年前才稍微政策缓和。

    大部分被十字军驱赶的犹太人,如今搬到了巴格达居住,在那里同样遭到塞尔柱苏丹(排名第二的苏丹)的压榨。

    欧洲那边也有犹太人。

    就拿英国来说,人口不足四百分之一的犹太人,给英国上交的税收占全国的8%。谁让他们贪婪又有钱呢?再过一百年,英国就要掀起轰轰烈烈的排犹运动。

    太招人恨了!

    “耽误他搬运货物,给五十文补偿吧。”朱国祥道。

    太上皇也抠门得很,才给50文赏钱,鬼佬千恩万谢离开。

    朱国祥又叫来一位汉人苦力,问道:“你叫什么名字?家里有几口人?”

    这苦力回答:“小民叫许公田,也唤作许三。家里有……算不算乡下的家里?”

    朱国祥好笑道:“算又怎么样?”

    许三打开话匣子:“我爹年轻时分家了,本来也有几亩薄田,后来被天杀的朱缅霸占。昏君来了杭州,又有奸臣占了朱勔的田。幸亏咱大明皇帝开恩,把前朝贪官的田都拿来分了,我家因为留着田骨,当时足足分了十二亩,还有两亩是河边的水田呢……”

    这家伙越说越啰嗦,把家里种什么作物也拿出来讲,朱国祥微笑着聆听并不打断。

    东拉西扯好半天,许三终于说:“家里兄弟太多,十二亩地不够吃。我十五岁就来杭州做工,先是给人杀鸡……”

    又扯好半天,许三说道:“前几年托人说媒,总算是娶了妻,还在杭州城外租了一间房。我们两口子都要干活,生个儿子送回乡下,托老母亲喂养,每月多给家里二三百钱。”

    说了这么久,他也没说清楚老家究竟几口人。只表达出夫妻俩在杭州城外租房子住,并且把孩子送回乡下交给老母亲。

    “你们一天挣得多少?”朱国祥问。

    许三说道:“看码头忙不忙。若是忙起来,一天能挣200多文,累得晚上啥都不想干。我家娘子就稳定得多,初时在纺织工场做学徒,一天能挣30文。出师了一天能挣120文。现在是熟工,一天都涨到180文了。”

    多吗?

    不多。

    这里是杭州!

    根据各种文人诗词或笔记可知——

    北宋中期的淮西,有一个佣人很受赏识,每天可挣100文钱。旁人十分羡慕,不但可以养妻儿,甚至还可以经常吃肉喝酒。

    北宋后期洛阳西郊农民,进城卖一次柴可得100文。小日子还算不错。

    但挣这一百文,最少需要一天半到两天时间。先要去洛阳西部山区砍柴,接着再挑去洛阳城里贩卖。

    南宋初年的四川渔民,每天的收入(夫妻二人),在最多的时候不超过100文铁钱——当时滥发铁钱已导致贬值,并且因为抗金而粮价上涨,因此刚刚够夫妻俩吃饱。

    到南宋中期,三峡地区的渔民(一家三口),每天的收入也是100文铁钱以内。但滥发货币物价飞涨,这100文钱已不够吃了。

    以上四个例子,都是在近郊或乡村地区。

    再来说城里的。

    北宋的沧州城内,一个少年靠卖水果,每天可赚好几十文钱,但勉强仅够他和老母的生活。

    南宋中期就更惨了,由于物价飞涨,一家三口在饶州城内摆摊,卖猪血羹和羊血羹,每天赚200文钱还很贫困。

    因为城里啥都要花阅读模式加载的章节内容不完整只有一半的内容,请退出阅读模式阅读

阅读模式无法加载图片章节,请推出阅读模式阅读完整内容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博仕书屋阅读榜

博仕书屋新书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