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1151章 后记八太后和首相还是过于强势了  北宋穿越指南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本站最新域名 m.boshishuwu.com

bsp;  太后、皇帝和首相,终于彻底掌控全国军队了,而且直接向官吏、世家、豪强、百姓亮出肌肉!

    这其中,肯定有妥协和交易,否则用不着花费三年时间。

    当初他们以谋反罪,清空朝堂前三排(全杀了),把前十排搞得只剩几个武将(有一些是流放和坐牢),还下狱、流放、处死两百多个附逆文武。

    别看数量不多,但全是顶级权贵,影响深远到不敢有下一步动作。

    因为树虽然倒了,猢狲却还没散去。

    这些猢狲,遍布全国,既有文官,也有武将,还有无数的世家豪族。稍微再出什么事情,全国都得乱起来,指不定还得打几场平叛战争。

    太后、皇帝、首相不敢轻举妄动,那些猢狲同样不敢有异动。

    因为那是谋反罪,新的中枢班子占据大义,在朝堂杀再多人他们也占理。

    于是这三年来,中央和地方的关系极为微妙。

    中央不敢胡乱撤换地方文武,顶多任免一些六品以下的官员,又或者调动一些任职期满的官员。同时,等待更多的地方文武表明态度、拥护中央。

    地方文武则更加显得被动,就算想做什么也不敢明着来。因为一旦明着违抗中央,就会被抓住把柄狠狠处罚。

    三年过去,地方军队终于全部搞定了。

    这得益于鼎泰帝打下的基础,当初宁愿把军队逼反了平叛,也要整顿军队并将其牢牢掌控在皇帝手里。

    否则,现在绝没有那么顺利。

    因为以谋反罪处死、下狱、流放的那些顶级武臣,有无数门生故吏掌握着部队,甚至有直系亲属在外领兵!

    谢以勤看着指挥使抓人远去,渐渐坚定了决心——他要做变法派。

    他甚至怀疑,这三年以来,某些地方打过仗,只不过消息被封锁了。

    刚回到厅衙不久,谢以勤的家中老仆,突然拿着电报纸跑到办公室:“相公,省城发来的民用电报。”

    谢以勤接过电报纸一看:“新任左右布政、按察使,已齐至省城。都司官员不变。友。”

    他知道是哪个朋友发来的。

    但布政司、按察司的主官,一声不吭全换了是什么鬼?

    自己堂堂的一府通判,居然还需要友人发来民间电报才知道。

    这绝对是皇帝利用特权,没有经过阁部院大臣讨论,就直接下旨进行的官员调动。消息封得这么死,估计连吏部手续都要事后补办,防止吏部个别官吏提前走漏风声。

    “太后和首相,这也太强势了!”谢以勤感到一股子恐惧。

    他虽然决定做变法派,站在太后和首相那边,但天然的厌恶这种粗暴行为。

    不守规矩!

    明明可以走正规流程,非要动用皇帝特权,官员们最讨厌的便是这个。

    半个多月前,谢以勤还害怕太后和首相不够坚定和强势。

    现在又觉得过于强势了。

    太后没有从政经验。

    首相也只有做地方大员的经验,而且为官风格非常强势。

    他们夺权之后隐忍三年,战战兢兢小心布局,现在施政起来已经迫不及待了。

    凭啥不能强势?

    先帝耗费一生打下的基础,就为了能有今日。

    而且,他们杀了那么多顶级权贵,早就把无数文武官员得罪完了。现在表现得平缓一些,难道就能跟那帮猢狲和解?

    如今的大明,就连统治阶层也严重割裂。

    新兴的官僚资本,并非人人都有份。

    还存在大量的传统士绅地主,他们在占据土地的同时,也经营一些传统的工商业。他们无法从新兴工商业中获取好处,因此极为厌恶工商业格局的剧变。

    乃至有很多读书人,怀念并美化以前的一切,认为工厂和蒸汽机不应该出现。

    破坏了环境,伤害了百姓,道德沦丧,世风日下。

    这些人,巴不得狠狠打击官僚资本,同时又盼着自己成为其中的一份子。

    所以现在朝堂那些新上位的阁部院大臣,名为变法派,实则守旧派。这里所谓的守旧,是从历史发展的长远进程来看,他们试图阻拦资本主义和工业革命!

    阻拦是肯定无法阻拦的,但可以限制,也就是踩一踩刹车。

    目前的局面,确实需要有人踩刹车。

    ……

    洛阳皇宫里,一位五十多岁的女官,正在检查皇帝的作业。

    她就是失踪已久的女进士陶金凤。

    作业批改完毕,小皇帝欢天喜地玩耍去了。

    陶金凤笑着对太后说:“官家这些日子,功课大有进步,今后定是一位明君。”

    叶太后叹息:“只是学问好,距离明君还远着呢。女先生在地方做官近三十年,你觉得这次改革能成功吗?”

    陶金凤说:“先皇其实已经改了一半,只不过由于自身年迈,又被大量权贵掣肘,导致改革在关键时候停止了。我们现在要做的,只不过是附先皇骥尾罢了。”

    “先皇晚年,局势太过凶险,让我现在害怕得很。”叶太后说。

    陶金凤说:“但凡改革,必有人受益,也有人受损。先皇晚年遭遇的凶险,是他提拔的那些心腹,很多都成了改革的受益者。他们受益了,又身居高位,自然不愿继续改下去。”

    叶太后沉默。

   &nb阅读模式加载的章节内容不完整只有一半的内容,请退出阅读模式阅读

阅读模式无法加载图片章节,请推出阅读模式阅读完整内容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博仕书屋阅读榜

博仕书屋新书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