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337章 窦婴···还是算了吧  朕真不是中山靖王啊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本站最新域名 m.boshishuwu.com

讨论起朝野内外,其他需要作出变动的位置。

    “大行皇帝尸骨未寒,按理来说,公卿之位,确实是不可以擅动。”

    “但现在不动,并不是说以后也不动。”

    “——皇帝,现在就要开始盘算了。”

    “好好盘算盘算,哪些位置要动,又怎么动······”

    ···

    “陶青这个丞相,自履任,便一直饱受朝野内外的指责;”

    “如果不是大行皇帝病的太快,早在大行皇帝尚在之时,陶青这个丞相,就已经是要挪窝了的。”

    “陶青之后,便是少府桃侯刘舍,为大行皇帝尽责尽业,一直想要过一把丞相的瘾。”

    “正好,皇帝加冠前的这一年,可以先让刘舍做丞相,也算是了却了大行皇帝的心愿。”

    “刘舍之后,就需要皇帝好好想想了。”

    “好好想想,选一个能辅左皇帝,能安天下的丞相······”

    ···

    “除了丞相,改动的位置也不少;”

    “皇帝,是怎么想的?”

    耐心的听完窦太后的教导,又恭敬无比的点头领命,又闻窦太后反问起自己的意见,刘胜只没由来的一阵慌乱。

    ——今时,不同往日。

    在过去,窦太后和刘胜之间的关系,更像是纯粹的祖孙——纯粹就是慈爱的祖母,宠爱懂事的孙子。

    即便是在获立为储君太子之后,这层关系也并没有澹化太多,甚至还因为更向前进了一步。

    因为在刘胜获立为太子储君之前,窦太后纵是再宠爱,也终归要顾及一些影响,免得有人从自己的举动中,得出‘太后属意皇九子,欲立其为储’这样的错误结论。

    而在刘胜真的成为太子储君之后,窦太后自便没了这些顾忌,对刘胜的所有情感,都可以毫无顾忌的表露出来,甚至要添油加醋的表现出来,以表明自己‘无比支持储君太子’的立场。

    但现在,一切都不同了。

    太后,变成了太皇太后;

    太子,则变成了天子。

    祖孙二人之间,多了一层‘君臣’的关系,而且是太皇太后和当朝天子这样极为特殊,纵观青史也绝不多见的、极度特殊的君臣关系。

    过去,天子启和窦太后之间的关系,刘胜是看在眼里的。

    刘胜很确定:在太宗皇帝年间,窦皇后和太子启之间,肯定没有那么多复杂的情感,有的,仅仅只是骨肉相连的母子情谊。

    而在太宗皇帝驾崩之后,窦太后和天子启之间,却莫名多了一层隔阂。

    母子情谊愈发浅薄,君臣之别愈发清晰;

    到最后,天子启卧榻将故之时,维序着母子二人之间的关系的,或许就只剩下些许无以言表的血脉羁绊。

    而刘胜如今的状况,比当年的天子启还要糟糕。

    ——天子启再如何,也终归是窦太后怀胎九月,拼着在鬼门关外熘达一圈生出来的;

    但刘胜,却‘仅仅只是’窦太后的孙儿。

    连亲儿子刘启,都无法保证和母亲窦太后气密如初,自更别提身为孙子的刘胜,和祖母窦太皇太后了······

    “皇祖母,怎么反问起孙儿了?”

    “孙儿如今······”

    刚想要开口,说几句‘我还小,做不了主,还是皇祖母定夺’之类的话,来表明自己唯皇祖母之命是从的坚定立场,却见窦太后满是萧瑟的摇头叹息着,又苦笑着拍了拍刘胜的手背。

    “皇帝,不是孝惠皇帝。”

    “我,也不是吕太后。”

    “——早在大行皇帝尚还健在时,皇帝,就已经做了很多年的太子储君,甚至还做了几年的监国太子。”

    “虽说皇帝还没有加冠成人,却也不过是明年的事。”

    “这些事,皇帝是能自己想明白的。”

    “就算想不明白,皇帝,也已经到了该学着去想明白的年纪······”

    听着窦太后满是落寞的道出这番话,刘胜赶到嘴边的恭维之语,便也被尽数咽回了刘胜肚中。

    再三打量过窦太后面上神容,又反复思考权衡过后,确定窦太后不是在试探自己,刘胜才终于低下头去,开始沉吟措辞。

    可即便是确定窦太后不是在试探自己,刘胜也并没有就此完全放下戒备······

    “其他的位置,究竟哪些该动,孙儿其实也说不好。”

    “丞相既然动了,那为了稳妥起见,御史大夫,就是暂时不能动的。”

    “——毕竟换丞相,就意味着相府要陷入一段时间的混乱;”

    “如果没有御史大夫这个亚相掌控局面,那相府的混乱,就很可能会蔓延到整个朝堂。”

    “所以,孙儿愚见:既然丞相要动,而且是在接下来这几年先后动两次,那晁错这个御史大夫,就必须先稳住?”

    “究竟是不是这样,恐怕还得皇祖母指点迷津了,孙儿实在是有些拿捏不准······”

    ···

    “丞相动,御史大夫不动,太尉,则还是按照惯例闲置;”

    “三公之后,则便是九卿。”

    “——内史田叔田子卿,是大行皇帝再三思虑之后,为晁错选出的继任者。”

 &n阅读模式加载的章节内容不完整只有一半的内容,请退出阅读模式阅读

阅读模式无法加载图片章节,请推出阅读模式阅读完整内容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博仕书屋阅读榜

博仕书屋新书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