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333章 油将尽,灯将枯  朕真不是中山靖王啊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本站最新域名 m.boshishuwu.com

,强迫自己将注意力拉回眼前,刘胜便似闲聊般发出一问;

    听闻此问,周亚夫也不假思索道:“今日的考题,是秦赵长平一战,若‘我’为马服子赵括,应当如何?”

    “目标是:至少打成平手,并尽量保全赵军四十万青壮,为赵国尽量保全力量。”

    本是随口一问,一听周亚夫道出考题,刘胜便也立马来了兴趣;

    快步走上前,自程不识、郅都二人身后偷偷看了一眼,刚打起兴致的刘胜便又直起了身,大失所望的摇了摇头。

    不知是感受到了刘胜失望的情绪,还是被眼前的考题彻底难住,程不识、郅都二人只一阵猛挠头,手中悬着的笔,却迟迟无法落在面前的竹简之上。

    对于每一位有志在‘战略’层面有所成就的将官、武人而言,秦赵长平一战,可谓是永远都绕不过去的一道坎。

    ——如果你是赵括,得到赵王的命令替换廉颇,成为赵军的统帅,你要怎样应对杀神白起麾下的六十万秦虎狼之士!

    这个命题对于闲人懒汉游侠众、碎嘴婆子八卦党而言,或许是再简单不过。

    甚至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间隔里,‘如果我是马服子’这句话,都一度是男子醉酒后吹牛扯皮的开场白。

    但吹牛归吹牛,真要在沙盘上比划比划,那还真就不是‘我上我也行’了。

    “秦赵长平一战,家上应该也大致知晓?”

    听周亚夫问起,刘胜自也缓缓点下头,却并没有再开口,打扰正在‘考试’的程不识、郅都二人。

    可嘴上虽没说,在心中,刘胜也不由自主的回想起那段记忆。

    秦赵长平一战,可谓是整个春秋战国四百余年,最惨烈的一场国战,且没有之一!

    秦凭着二百多不到三百万的人口,却派出了足足六十万大军,几乎是将能挥的动刀剑的每一个人,都套上军袍送上了战场;

    非但如此,就连那些没能被送上战场的老秦人,都不分男女老幼,为前线大军供输粮草辎重。

    那几年,嬴秦上下万众一心,二百多万老秦人众志成城,唯一的目标,就是取得长平一战的胜利。

    秦国如此,赵国自也相差无多。

    ——一百五十万人口的赵国,派出了足足四十万大军;

    虽然兵力比不上秦国的六十万大军,但若是按人口比例来计算,赵国这四十万大军,比秦国的六十万大军,都还更配得上一句‘倾国之力’。

    也就是说在兵力上,秦国掌握着不小的优势;

    再加上‘虎狼之秦’的兵源素质,秦国的战斗力,也远在赵国之上。

    除此之外,在后勤供应方面,已经掌握巴蜀粮仓的秦国,也比位于多山少田之地的赵国好上太多。

    结合这种种方面,毫不夸张的说:秦赵长平一战,对于赵国而言,只要能守住防线,不被秦军逼得步步后退,就已经能算得上胜利;

    而对秦国而言,这一战,不打下赵都邯郸,就等同于失败。

    很显然,双方对此都有明确的认知。

    所以,秦国派出了当时最出色的战略家,并行令整个秦国上下:敢有泄漏武安君白起为帅者,夷三族!

    赵国也从一众老将当中,派出了自己能拿得出手的——尚能饭的廉颇。

    战役初期,深知秦国‘不打下邯郸等同于失败’的战略处境,廉颇便毫不迟疑的摆出了王八阵。

    ——你来打吧。

    ——我严阵以待,就堵着你前进的路;

    ——你来攻,我就守,你退,我就看着,半步都不追。

    被廉颇的王八阵拦在面前,纵然是杀神白起,也是一时没了主意。

    最终还是凭借着离间计,派人在邯郸城内道出散播谣言,惹得赵王心中生出疑虑,才总算是将老练的廉颇给换了下去。

    之后的事,人们就习惯性地认为:纸上谈兵的赵括换下了老将廉颇,把廉颇的正确措施全部推倒,还不自量力的率军出击,和杀神白起决战;

    但人们不知道的是:廉颇的王八阵,是单纯从‘这么做才能不打败仗’的角度采取的战略选择,而赵括主动出击、主动谋求决战,却是从‘不这么做,赵国就要亡国’的角度,从国家,从宗庙、社稷的角度考虑,才最终无奈做出的选择。

    ——秦赵长平之战,前后打了足足三年;

    ——到赵国临阵换帅,用赵括换下廉颇的时候,就连赵都邯郸城内,都已经快没粮食了······

    秦国仗着巴蜀粮仓,又有二百来万老弱妇孺运送粮食,尚且都已经撑不下去,更何况是向来粮产不丰,隔三差五还要从秦国进口粮食的赵国?

    所以,秦赵长平一战,看似是赵括纸上谈兵,一举破碎了廉颇前后三年的谋划,实则却是廉颇三年龟缩不出,将整个赵国,都逼到了不得不决战的地步。

    再不赶紧打出个结果来、再不结束这场该死的长平之战,别说赵国的百姓了,就连邯郸城内的赵国贵族,都要被这场战争拖得要饿死了······

    于是,赵括孤注一掷,和白起麾下的六十万秦军决战;

    怎奈技不如人,又在军心、士气、兵力、战力等各方面占尽下风,最终败在了杀神白起手中,成为了白起摧残的一生、未尝败绩的军事生涯中,最后一块被踩在脚下的垫脚石。

    自知此战无法获胜,赵括也曾出于保全有生力量,‘留得青山在’的考虑,令四十万大军缴械投降。

    但最终,在杀神白起那比凛冬都还要冷酷的心肠前,马服子率军降敌,却只留下一句‘四十万人齐解甲,竟无一人是男儿’的千古悲叹,以及被杀神白起尽数坑杀的四十万赵国士卒。

    然后,失去整整一代人的赵国,就此落寞了;

    尤其是失去整整一代壮劳力、即战力之后,赵国便此一蹶不振,直到数十年后,被始皇嬴政一举颠覆社稷。

阅读模式无法加载图片章节,请推出阅读模式阅读完整内容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博仕书屋阅读榜

博仕书屋新书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