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418章 天子冠礼  朕真不是中山靖王啊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本站最新域名 m.boshishuwu.com

    对于御史大夫(属衙),刘胜寄予很高的期待和期望。
    盖因为在这个时代——在这个贿赂官员几乎成为社会常态,整个社会都认为贿赂是正常的事,且应该存在的事的社会背景下,一个监察机构的存在,总是会让人更安心些。
    如今汉室的贿赂之风,究竟有多严重?
    ——郡县地方官员入朝觐见,几乎都是本能的要去打点宫里宫外的关系,哪怕自己什么错都没犯,此次入京也只是一次稀松平常的述职。
    皇帝、太后派宫人外出办事,但凡牵扯上和宫外的人沟通交流之类,那也是默认要得到那个宫外人的‘赏赐’的。
    可以说,汉家上到朝堂之上的公卿百官、功侯贵戚,下到天子身边的郎官寺人,乃至于这些官员的门房、下人——在这个时代,就好像没有谁是不贪的、是不收受贿赂的。
    想想先帝之时,丞相申屠嘉最为人所敬佩的一点是什么?
    清廉。
    两袖清风,铁面无私。
    明明只是每一个官员都应该做到的事,却成为了申屠嘉名扬天下的‘独特’素养,这个时代的行贿受贿之风有多浓烈,也就是可见一斑得了。
    其实,当赵禹先前提到‘考举出身的官员,在半年内就已经有六成免官下狱’的时候,刘胜本能的就想问上一句:那那些不是考举出身的官员呢?
    汉家的官员,有几个能在当上官半年之后,仍旧保持‘处子之身’,仍旧保证自己没有被糖衣炮弹所侵蚀?
    当然有。
    只是这样的人,都和申屠嘉一样——单凭着一个‘这个人做了官,居然不收受贿赂’的名声,就成为了官员群体中的异类。
    运气好点,不受贿会成为这个官员的立身之本,成为这个官员受人敬仰的主要原因;
    运气差些,则会让这个官员不被整个群体所接受,成为这个官员‘不合群’‘不懂事’的主要缘由。
    所以,刘胜真正想要说的是:确实,第一次考举出来的官员,至今已经有六成落马,且绝大多数都是因为行贿受贿。
    但这并不意味着考举所选拔出来的,是一批汉家‘未曾有过’的贪婪之辈。
    行贿之风,是整个汉家的社会风气问题。
    这些凭借考举出人头地的年轻人,不过是在融入这个大背景、大环境的过程中,没能学到其他前辈们的全部经验。
    说的再直白点,就是这些愣头青只顾着捞,却完全没有类似‘藏着点握着点,吃相别太难看,别太落人口实’之类的认知。
    再加上朝堂内外,本来就对这个新兴群体抱有一定的戒备,刚好有把柄送上门,自然也就顺手落井下石了。
    行贿是重罪?
    在后世或许是。
    但至少在刘胜所身处的这个时代,行贿受贿,基本就类似于后世的官员不作为——可以批评,可以鄙视,但也属于官场的常态,且远远还没有到因此而治罪于彼、免彼官职的程度。
    尤其是在太宗孝文皇帝年间的一件事之后,汉家的行贿受贿,就更是从藏着掖着进行,逐渐转变为大庭广众之下也不用顾忌的事了。
    众所周知,太宗孝文皇帝,是太祖高皇帝刘邦的第四子。
    汉十二年,太祖高皇帝刘邦驾崩,太子刘盈继承大统,几乎是在同一年,年仅七岁的代王刘恒离京就藩。
    从汉十二年(公元前195年)一直到吕太后驾崩的吕后十五年(公元前180年),代王刘恒都在自己的王都晋阳。
    吕太后十五年,吕太后驾崩,诸侯大臣内外联合共诛诸吕,迎立时年二十二岁的代王刘恒入继大统,继承汉家的宗庙、社稷。
    既然是入继大统,那刘恒自然也从晋阳带了几个肱骨心腹来长安。
    其中,有后来被唱挽歌活活唱死的轵侯薄昭,太宗一朝的名臣宋昌,以及当时刘恒最拿得出手的武将:将军张武。
    以至于时至今日,都还有不少的人在说:太宗皇帝自晋阳入长安,身边只带了六个人;
    而这六个人当中,除去母舅薄昭,太宗皇帝最信任的,便是宋昌和张武二人。
    从太宗皇帝即位之后,迅速任命宋昌为卫将军、张武为郎中令也不难看出:太宗皇帝对这二人的信任,已经到了足以将自己的人身安全托付给这二人的程度。
    只是后来,太宗皇帝同这两个肱骨心腹之间,也逐渐生出了些许隔阂。
    ——卫将军宋昌,因为一些不可为外人道的原因,逐渐失去了太宗孝文皇帝的信任,几乎是在太宗皇帝逐渐掌权的同一时间,以同样的速度澹退于朝堂之外。
    而张武,则是因为一次受贿的经历,而被太宗皇帝彻底钉死在了历史的耻辱柱上。
    众所周知:太宗皇帝自代地入继大统之初,并没有在第一时间掌握天子所应当掌握的权柄,朝内朝外的权力,都被陈平、周勃等老臣牢牢把控。
    这也正是诸侯大臣共诛诸吕之后,选择由代王刘恒入继大统,而非齐王刘襄即皇帝位的根本原因——相较于兵多将广,实力强大,就算抛弃整个长安朝堂,也能在第二天就组建起新一届朝堂班子的齐王刘襄,代王刘恒,实在是太过于好控制了。
    被封去晋阳,要肩负戍边的职责不说,还要忍受代地地广人稀、税赋稀疏的糟糕财政状况;
    从小就老实,又远离长安朝堂,乃至于中原太久,根本没有任何掌控朝堂的可能性。
    于是,陈平、周勃等老臣一致决定:为了我们自己的小命和小日子,就选代王刘恒来做这尊泥塑凋像吧!
    代王刘恒,确实足够老实。
  &nb阅读模式加载的章节内容不完整只有一半的内容,请退出阅读模式阅读

阅读模式无法加载图片章节,请推出阅读模式阅读完整内容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博仕书屋阅读榜

博仕书屋新书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