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最新域名 m.boshishuwu.com
整条新闻有爆点,有新奇角度,有遐想空间,包含热点事件,起步传播范围就足够广泛,还利用了人们与联邦政府的嫌隙。
如果有一位新闻传播学的教授站在这里,他一定会惊呼出声,并坚持把这整个事件写入教科书内,将整个泄密新闻事件列为最典型的人为炮制爆点新闻的案例。
实在太典型了!
不得不说,总统先生的竞选演讲不是白做的,他很懂民众究竟喜欢什么。
而面对这种几乎全方位三百六十度无死角的完美体新闻,该怎样应对?
答案是同样制造一个三百六十度无死角的完美体新闻,但核心争议点要比上一个更吸引人,更大,直接用‘体积’打败它。
自然而然地,人们的视线就会从国会身上转移到新的新闻目标身上去了。
并且大家没有忘记国会的事情,只是眼下有更值得追逐的新闻,大家已经不屑追逐国会了。
迈克尔·格雷迪达成的直升机坠毁,其本人及随从三人全部死亡。
这算不算新的新闻?
布鲁克林觉得还不够,迈克尔·格雷迪的地位不够。
总统先生出手直接针对的就是军方,是各委员会,是国会,不是具体某个人。具体某个人的关注度再高,也不如一个集体高。
那么就需要挖掘迈克尔·格雷迪身上吸引人的点了。
首先,他是军人!
将话题引导到军人身上,是个很好的选择。
现在军队正因议题泄密事件而广受关注,往这方面引导,可以免费蹭热度,省去一部分传播成本。
然后,迈克尔·格雷迪具有争议性。
他先是代表军方前往纽约参加庭审,后来雪城惨案发生后,他又站出来暗指雪城惨案系军方所为。
最后,迈克尔·格雷迪的死亡会与雪城惨案的死亡相辅相成。
他曾经暗指雪城惨案是军方所为,结果就死了。
还是达成军方安排的飞机而死,还是本来应该跟另一个同伴一起走,但另一个同伴没等他,自己提前走了,他没能跟另一名同伴搭乘同一架飞机的情况下。
为什么他的同伴不等等他?
为什么机场非要安排两架飞机?
为什么军方不安排统一时间?
以及最重要的,为什么机场会安排一架有问题的飞机给他?
只要稍加引导,就会让人想到才刚刚埋掉的钱德勒·凯恩。
迈克尔·格雷迪是不是掌握了什么有些人不想见到的证据?
这么一炮制,迈克尔·格雷迪之死甚至跟前段时间轰动全联邦的雪城惨案,跟刺杀检察官都联系了起来。
迈克尔·格雷迪一个人的吸引力或许的确不如整个国会,可只要稍加引导,在这个新闻里,迈克尔·格雷迪也不是一个人啊。
他是直接强蹭一系列轰动全联邦的热点新闻,蹭着他们的热度,蹭蹭往上攒。
现在的问题是,这件事是谁在引导。
如果是国会在引导,阴谋的苗头将直指军方。
这是最有利于新闻传播,最符合人们心理预期的方向。
人们可以轻而易举地从引导材料中找到一系列的语句对‘自己的猜测结果’加以佐证。
如果是军方引导,操作起来就更复杂一点儿。
在引导过程中不能将阴谋的落点放在自己身上,而是要结合实际情况,联系新闻泄密事件。让受众认为这是国会为了转移目标故意制造新的焦点新闻。
这么做要难一点。
但布鲁克林需要考虑的不是做法的难易程度,他需要考虑的是会是谁在做这件事,或者说是两边都在做。
以及令他印象深刻的上一次。
上一次,他故布疑阵,打算不断转移阵地,利用先觉优势拖垮军方,结果军方仅仅开始反应不及时被打的措手不及,但很快他们就反应过来了,不仅破解了他布置的疑阵,还反将一军,直接限制了阵地。
军方在新闻媒体的炮制方面并不比国会里的任何人差。
——显然,他完全不知道那次军方之所以反应迅速,是帕特里克·内斯特做了提醒,他实在高估了军方。
鉴于双方一个是炮制新闻的祖宗,国会大厦,一个是新晋高手军方的神秘宣传队伍,布鲁克林觉得想从中做点儿什么,不啻于火中取栗。
但他也不是全无优势。
他的优势就是这件事暂时没有波及到他。
他还没有下场,而是可以站在看台上仔细观察。
他需要从接下来的新闻报道中分析国会与军方的战况,进而选择下场时机。
因此,他交代鲍勃注意新闻报道。
挂掉鲍勃的电话后不久,伯克·福斯曼的电话就打了过来。
刚一接听,就听到另一边传来伯克的叫声。
“迈克尔·格雷迪怎么死了?!!”
“他怎么能死呢!”
 阅读模式加载的章节内容不完整只有一半的内容,请退出阅读模式阅读
阅读模式无法加载图片章节,请推出阅读模式阅读完整内容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