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最新域名 m.boshishuwu.com
第174章
却说袁术见城外纷乱无章,心下生气,挥了三鞭,只教在场诸人闭了嘴。
又拨转马头,往附近一小山包上骑去。
黑马如流星,白须似彗尾。
一转眼袁术就已经立在了小山包顶上,在场诸人只觉似天神下凡一般,但见:
花甲统三军,气吞盖四合。
何言五世公,本是六界尊。
袁术本就生得高大威猛,颜貌拔萃,而今花甲之年依旧潇洒不减,又平添了几分稳重之气。
他是名家之后,少为官爵,多年处理政务和征战又赋予了他一种难得的处乱而不惊的气质,让他不动如钟,动如雷霆。
在场的大多是一帮大头兵,哪里见过这种人物,所以袁术很快就震住了场子。
袁术坐在马上,高声喝曰:
“吾乃仲家帝袁术,今日特来与尔等共事。”
人群一下就沸腾起来。
袁术?
是那个刚称帝的袁术!
现在这中华大地上,虽是群雄割据,但是敢于称帝的,也只有他袁术一人!
“长安城遭百年难得之暴雨,不利则势必遭灾。”
“灾也,人之难也,诸位即为长安之人,当尽排长安灾之责也。”
“今日长安城外城壕已决,城内明渠水涨,590似是将决。当是时诸位必助我另修城壕,以济城内。”
袁术说完,还没有人反应过来,他已经骑着马从山坡上飞驰下来,拿了铲子斗笠蓑衣,便挖起来。
人群在短暂的沉寂之后又沸腾了,随即,一个又一个之前还袖手旁观的士卒加入到了这场疯狂的挖河行动中来。
和皇帝一起工作?
怎么会有这等难得的机遇啊!
在古时,面见天子是特别难得的一件事,之前我们已经说过了,这里就不赘述了。
即使这帮兵士都是跟随了袁术十几年的老兵嫡系了,但是他们中的大多数人对于袁术都还是只闻其名不见其人。
现在,在这个时候,这位皇帝竟然就这样亲自以身作则,和他们共同劳动?
这是他们想都不敢想的事啊!
何况看见这位将军一般的人物丝毫没有顾及身份地位,就这样直接拎起铲子和他们干起活来,这更是赢得了他们发自心底的钦佩和喜爱。
有这样的君主做榜样,将士们又怎能不尽职尽责?
更何况,这时表现得如果很好,说不定会有提拔的机遇!
毕竟袁术(bafb)重奖将领的名声可是广为人知。
于是就在短短的半天之内,一条深达半米的新护城河就挖掘出来了。
然而袁术也不是神仙,之所以能做到这种神乎其神的事情,和两点原因是分不开的。
第一点,就是他将工人分成了四班,有一万人分为两班在新护城河四周垒沙袋,有两万人分为两班负责挖掘河道。
每班人两个时辰一换,在一班作业的时候,另一班就去城内运输沙袋用具出城,饮食休整。
另外一点就是,虽然他这也能称为“护城河”,但是其实这条河的深度和广度远远不及原本的老护城河。
老护城河深达五米,宽达十米,之所以会决堤,也是因为城中的水都排进河外的护城河中了。
若是没有这护城河,单凭长安城内的排水,不出半天这长安就要淹成海滩了。
也是天公作美,这半天中雨势渐缓,直至停止,所以挖河的工作进展很顺利。
这半天之中袁术一直马不停蹄地在劳作,别的士卒换了班他也没换,旁边的人哪里有敢劝他的?只能任由他卖力工作。
待到晚间袁术心腹大将张勋带兵从长安城周边押送物资回来之后,才把袁术从抗洪救灾的第一线拉下来。
当时他已经连续工作五个时辰了,哪怕是青年劳力这时都难免叫苦连天,可是他也只是面色如常,看不出一点劳累之色。
不光这样,此后连续三天,袁术日日如此。
三日之后,一条新的、宽达十米、深约六米的新护城河修建完成了,和之前的那一条护城河并流合一。
此后三个月间,虽长安近乎日日大雨,但是从始至终长安百姓并未受到涝灾影响。
就算期间有汛情告急之时,袁术必亲自出马、身先士卒,带领手下的兵士们处理这般那般的情形。
袁术便是一个这样的人物,多年征战让他丰富了经历、增长了见识、磨练了勇气。
对于各种情形,他都有属于自己的一套思考的方法,可以按照自己的一套思维体系来思考。
他不自矜身份,不爱惜羽毛,不贪图金钱,爱民如子,处理政务井井有条。
同时征战时必定亲自出马鼓舞士气,遇事不慌不忙。
大事小事决断果决,拿得起放得下;任人唯才不计身份,不避亲不举亲。
看起来,除了老了一点之外,他算是一位完美的君主了。
可是,即使是这样的一个人,也有他自己的弱点。
那就是,他过于相信自己了。
也就是独断。
有的时候这样的独断算是好事,毕竟时机一闪而过,若是事事犹豫,必定无法成事。
阅读模式无法加载图片章节,请推出阅读模式阅读完整内容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