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134章 国本之争,闻达天下(一)  我每天出门看黄历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本站最新域名 m.boshishuwu.com

nbsp;听着声浪越来越大,余闲颔首道:“走,去瞧瞧吧。”

    ……

    桃花书院的一处半山腰上,有一个大平台,书院人称之为论道台。

    本着千家争鸣的初衷,论道台是供书院人切磋交流的地方。

    说简单点些,就是让大家各抒己见、互补长短、集思广益。

    当余闲和宁云心拾阶走上半山腰的时候,论道台上已经聚满了人。

    台中央,两个学员正在激烈争辩着。

    分别是法门的郑柯,儒门的顾帆。

    顾帆素有才学,上一届就被书院的儒门录取了。

    但他更关注皇太孙的学业,是以书院来得不多,只要完成规定的学业就知足了。

    而今天,他来了,还参与到了此次关于国本之争的论辩。

    别看顾帆被余闲欺负得几乎自闭,但此刻,他在众目睽睽之下,竟也能口若悬河、康慨激昂。

    “即便偶有个例,但历朝历代,涉及国本,全是本着立嫡立长的原则,否则礼法何存?纲常何在?要都是用这少数例子给设立储君定义,岂不都乱了套嘛!”

    顾帆振振有词,脸上透着毅然决然之色。

    他是母庸置疑的太子党。

    先不说他爹顾廷舟受过太子的提拔,他自己,这些年殚精竭虑、鞍前马后的陪伴皇太孙学习,为的就是今后跟着皇太孙荣登大位。

    现在有人借题发挥,否决“立嫡立长”的观点,他第一个不答应!

    郑柯是国子监出来的优等生,曾经拜在沉修的门下,在法门的新人里,他的声望仅次于余闲。

    面对顾帆的论述,他以法家之威,掷地有声地道:“顾兄这话就失之偏颇了,你说不遵循立嫡立长会乱了套,那我且问你,远北地区的那些荒人部落,他们从无立嫡立长的规定,甚至还有女人当家的,不也是代代延续了下来嘛。”

    “好,我知道你会说荒人蛮夷,不足为鉴。那就再说说西唐,众所周知,西唐依旧延续着立嫡立长的规矩,可你看到了,西唐国力每况愈下,往上追朔,出了好几个昏君。现如今,西唐皇室里还上演着同室操戈的闹剧,追根究底,还是西唐的储君太子不成器,下面的诸多皇子不服。”

    此话一出,刚走到人群外围的宁云心,当即俏脸一暗。

    被人拿家事谈论,她自然有些不快。

    但是她没有出言辩驳。

    毕竟这是事实。

    而且这里是大景,还是言论自由的桃花书院。

    在这里,道理最大。

    你若是有理,就去辩倒别人,休想以权压人。

    而郑柯的肚子里正存着一大堆道理,还在那滔滔不绝:“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东宋,几代前,东宋朝廷向来软弱无能,面对荒人的袭扰,大多选择委曲求全、和谈避祸,甚至有过国君割地纳贡和亲,简直滑天下之大稽!”

    “后来好不容易出了一位骁勇盖世的韩光将军,一路北伐收复失地,却因为小人给皇帝进谗言,皇帝生怕韩光将军功高盖主,连发十道金牌把人召回来,意图加害忠良。关键时刻,是一个庶出的王爷不齿如此卑鄙的行径,愤然发动宫廷政变夺取了皇位。”

    “虽然这位庶子皇帝悖逆人伦纲常,但他对得起天地良心,此后他励精图治,重用韩光等能臣干将,一扫积弊、振兴国运,不仅将荒人驱逐至千里之外,而且社稷蒸蒸日上、百姓安居乐业,被天下人奉为一代盛世。你说,若是当时东宋继续遵循立嫡立长的原则,还会有这般盛世吗?”

    在连珠炮般的辩驳下,顾帆直接哑口无言。

    周围的学员们还发出了掌声和叫好,为郑柯的论点喝彩。

    虽然东宋现在是敌国,但任谁都必须承认,东宋的国力,自那位庶子皇帝之后一路升腾。

    正如绝大多数百姓心里都有一杆秤,他们不在乎谁做皇帝,只在乎哪个皇帝能富强国家,能让他们安居乐业。

    甚至天元皇帝在谈到东宋的这位庶子皇帝时,也是不乏赞扬之词,还让皇子们都作为榜样去学习的……除了政变夺位的事迹。

    眼看顾帆面色苍白、神情灰败,郑柯发出了致命一击:“还有姜国,你们一些人应该听闻过,姜国末代皇帝的第十三皇子也是雄才伟略的翘楚,他曾经为了救国登上了湖心岛塔楼的第五层,连圣人们都曾经有评价,若是当初姜国末代皇子早些传位于这十三皇子,或许姜国还能续命几十载。”

    “因此,我的观点是,立嫡立长的规矩早该湮没在历史大河里了,正如选拔官员讲究贤者居上,国本立储,也应该重视立贤!”

    没等顾帆的脸色垮下来,周围就有人击节大叫:“好!说得好!”

    “这话说得极有道理,选拔官员,都讲究任人唯贤。凭什么设立储君,就不能这么做呢。”

    “是啊,历朝历代的例子太多了,嫡长子平庸倒好,若是昏庸卑劣之徒,执掌了皇权,岂不是给社稷和百姓带来巨大灾难?”

    “道教都讲究我命由我不由天,人的出生,本就不受自己的掌控,凭什么礼法就要把人的一生都提前定死了呢?难道还不给人改变命数的机会嘛。”

    “王侯将相宁有种乎,当今那些勋贵大臣,往上追朔有几个是嫡长子,若是他们从开始就遵循礼法教条,又怎会有他们的今时今日。为何现在又要给自己再戴上枷锁呢!”

    余闲冷眼旁观着,发现气氛确实不对劲。

    这里面,除了少数是真的投机支持鸿王的,应该还有许多家族的幼子和庶子。

    他们也不甘心这辈子只能给嫡长子陪跑,于是趁着这次国本之争,想要给自己博一条出路。

    直到这时,余闲方才明白,自己一开始有些错估了储君之争的形势,鸿王在朝野上下,还是有不少的支持铁杆。

    特别是幼子和庶子这批群体,他们从出生尹始,就被“立嫡立长”的礼法剥夺了巨大的利益!只能眼睁睁的看着嫡长子躺赢!阅读模式加载的章节内容不完整只有一半的内容,请退出阅读模式阅读

阅读模式无法加载图片章节,请推出阅读模式阅读完整内容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博仕书屋阅读榜

博仕书屋新书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