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最新域名 m.boshishuwu.com
/> 他们找到后街一处院落。敲门良久,一位满头银发的老太太才开门,神情略显疏离。看到沈依澜手中的绣片,她眼神动了动:“这是我的绣活。你们有什么事?”
沈依澜说明来意,希望她能展示这门技艺,甚至可能为今晚的演出提供一件绣品展示。梅姨直接拒绝:“老手艺,登不了台面,自己看着玩罢了。”语气冷淡。
许南星上前一步,真诚地说:“梅姨,您的针线里藏着故事。我们昨天尝试表演了《惊梦》,杜丽娘身上的刺绣就像会说话一样。如果能让大家看到这背后的手艺,会让更多人明白昆曲的美不止在唱念做打,也在方寸丝缕之间。”她提到自己作为导演对细节和视觉的感悟。
顾砚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你现在阅读的是< "https:" >
< "https:">哇叽文学网提供的《高岭之花偏爱我》 19、第十九章(第2/2页)
秋也轻声说:“一针一线,皆是春秋,值得被更多人欣赏和铭记。”
梅姨看着他们,又看看那精致的蝶恋花,沉默了一会儿,叹口气:“罢了。我有一件以前绣的杜丽娘帔风(戏服外套),可以借给你们展示。但我人就不去了。”
这已是很大突破。众人道谢。
傍晚,戏楼后台。
两组组人马成功汇合。周爷爷带来了他的老琵琶,郭师傅带来了数支新笛,徐金凤老师略施淡妆,气质已然不同,梅姨的绣品——一件精美绝伦的杜丽娘帔风(戏服外套)被小心悬挂起来,上面的蝶恋花图案栩栩如生,引来阵阵惊叹。
晚上的汇报演出更加精彩。评弹组的表演因为周爷爷的加入和徐金凤老师的短暂亮相而意义非凡。
昆曲组的《惊梦》片段,则用上了郭师傅的新笛,音色动人。演出时,那件华美的绣品帔风就展示在台侧,灯光下,丝线流光溢彩,仿佛无声地讲述着杜丽娘的梦与情。
演出结束后,戏楼内的掌声如潮水般涌动,久久不能停息。灯光柔和地洒在台上,八位嘉宾与四位民间艺人并肩而立,脸上洋溢着温暖与自豪。这一刻,舞台不仅是表演的场所,更成了文化传承的见证地。
镜头缓缓推近,首先定格在老乐师周爷爷身上。他怀抱琵琶,眼中闪烁着慈祥的光芒。“谢谢大家喜欢这些老声音。”他微笑着说,手指轻抚琴弦,流出一串清泉般的音符,“琵琶不只是乐器,装着咱们古镇的流水、风声、鸟鸣。希望年轻人也多听听,别让这些老声音断了线。”
随后,镜头转向评弹“响档”徐金凤老师。她站在话筒前,神情温婉而感慨。“离开舞台很多年,今天再站在这里,心里百感交集。”她声音略微沙哑,却透着历经岁月沉淀后的柔和与力量,“评弹是一门‘说、噱、弹、唱’的艺术,它用吴侬软语讲述悲欢离合。‘描金凤’里不只有传奇,更有世情百态。非遗传承,传的是艺,更是心。希望大家能走进书场,感受方寸舞台上的千秋万象。”
接着,制笛师郭师傅举起了手中一支昆笛,笑容爽朗。“做笛子四十多年,每一根竹子都有自己的脾气。”他对着镜头说,“昆笛的音色要‘松、脆、透、润’,差一丝一毫都不行。非遗不是老古董,它活在每一首曲子里,每一次呼吸间。欢迎大家来我的小作坊看看,听听竹子是怎么变成鸾凤和鸣的。”
最后,镜头对准了那件精美的杜丽娘帔风,虽然绣娘梅姨未亲至,但她的绣品已然说话。主持人代为转达了她的心意:“梅姨说,针线无言,却能绣出山河岁月、至情至性。昆曲的华美,离不开戏服上一针一线的坚守。她希望这门手艺能传下去,让以后的杜丽娘们,还能穿着倾注心血的衣裳,去游园,去惊梦。”
镜头缓缓扫过台下观众感动而专注的面庞,有老人眼含怀旧的热泪,有年轻人拿着手机认真记录。最终,画面定格在台上并肩而立的身影——他们是匠人,是传统艺术的守护者与接力者。
屏幕上缓缓映出一行字幕:“非遗不息,薪火相传。看见,是最好的开始。”
你现在阅读的是< "https:" >
阅读模式加载的章节内容不完整只有一半的内容,请退出阅读模式阅读
阅读模式无法加载图片章节,请推出阅读模式阅读完整内容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