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最新域名 m.boshishuwu.com
< "https:">哇叽文学网提供的《高岭之花偏爱我》 19、第十九章(第1/2页)
清晨,薄雾还未从青平古镇的河面上完全散去,八位嘉宾已被召集到客栈临水的小院里。节目组导演笑眯眯地宣布了今日的特殊任务。
“各位老师,经过两天的沉浸体验,相信大家对评弹和昆曲都有了更深的感受。今天,需要你们深入古镇,寻找四位隐于市井的民间艺人。”导演递上一个信封,“这里是线索。她们分别是:一位能绣出昆曲戏服上‘补子’绝活的绣娘,一位能用琵琶弹奏出古镇四季变迁的老乐师,一位擅长制作昆笛的匠人,以及一位曾红极一时、如今深居简出的评弹‘响档’(名角)。请说服她们,参与今晚在戏楼举办的汇报演出。”
任务一出,众人既觉意外又感兴奋。这无疑是让她们更深入地触摸这座古镇的文化脉络。
“分组的话,”导演继续道,“就按照评弹组和昆曲组来吧,每组寻找两位艺人。评弹组负责老乐师和评弹响档;昆曲组负责绣娘和制笛师。线索需要你们自己解读。”
两组立刻围拢,拆开信封。
评弹组的线索是:
1.老乐师:“琴音绕梁三日,四季在心弦。”附一张模糊的老照片,背景似是一座石桥,桥洞下有鸭子游过。
2.评弹响档:“一曲描金凤,何处觅丹青?”附一张褪色的戏报一角,印着“金凤”字样,表演者名字处模糊不清。
昆曲组的线索是:
1.绣娘:“针下百花开,衣上春秋来。”附一片极其精致的刺绣小样,图案是昆曲《牡丹亭》中经典的蝶恋花图样。
2.制笛师:“竹鸣引鸾凤,清音渡寒潭。”附一小截打磨光滑的竹管,散发着淡淡清香。
“四季在心弦?琴音绕梁?”林疏月沉吟,“可能是指这位老乐师的琵琶曲里包含了四季的意境?石桥鸭子……青平古镇这样的石桥可不少。”
程黎抢答:“我知道!‘描金凤’是评弹经典曲目!‘何处觅丹青’……是不是和画画有关?或者叫‘丹青’的人?”
另一边,昆曲组也在分析。沈依澜拿起那片蝶恋花刺绣:“绣工极好,非一日之功。‘衣上春秋’,可能指她绣的戏服能演绎故事。”顾砚秋指尖拂过那截竹管:“竹鸣鸾凤,形容笛音美妙。渡寒潭……青平古镇西面好像有个地方叫碧竹潭。”许南星点头:“制笛师很可能住在靠近竹林和有水的地方。”
目标大致清晰,两组即刻出发。
评弹组:寻音之旅
评弹组五人决定分头行动。柳青云老师、陈雯和林疏月负责寻找老乐师,周予微、苏漾和程黎负责寻找评弹响档。
陈雯和林疏月拿着石桥照片,询问了多家临河茶馆的老人,终于有位老茶客眯着眼认出:“这像是镇东头的福聚桥,桥洞下常年有家养鸭户的鸭子。你们说的弹四季的老周吧?他好像就住在桥那头不远,门口挂了个旧琵琶做招牌。”
她们依言寻去,果然在聚福桥畔找到一间低矮老屋,门口一把褪色的琵琶模型轻晃。敲门而入,一位精神矍铄的白发老人正在擦拭一把老琵琶。屋内墙上挂着不少旧照片,多是老人与琵琶的合影,还有手绘的古镇四季图。
说明来意后,老乐师周爷爷哈哈一笑:“节目组还真会找地方。是啊,年轻时没事就爱用琵琶学学春水声、夏蝉鸣、秋风叶、冬雪簌。老了,自娱自乐。”他即兴拨弄琴弦,一段轻快流水般的旋律泻出,仿佛春风拂过河面。陈雯和林疏月由衷赞叹。邀请过程异常顺利,老人爽快答应:“能让更多人听听老家伙的声音,好事!”
另一路,周予微、苏漾和程黎解读着“描金凤”和“丹青”。她们走访了古镇上的画坊,甚至问了裱画师傅,都无线索。程黎灵机一动:“‘丹青’会不会不是人名?‘一曲描金凤,何处觅丹青’——唱了《描金凤》,但哪里去找那画中的凤凰呢?是不是指这位响档曾经唱《描金凤》出名,但现在难觅踪迹?”
周予微想起戏报上的金凤:“或许她的名字里带“凤”字?”
苏漾看到路边有老人下棋,上前礼貌询问:“老人家,请问镇上以前有没有一位唱《描金凤》特别出名的女先生?名字里可能带“凤”?”
一位执棋的老人家抬头:“唱《描金凤》的女先生?哦,你们是说“小金凤”吧?徐金凤!当年可是红透半边天,后来嗓子倒了,就隐退了。住得有点偏,在……水巷里头,好像开了个小杂货铺。”
三人惊喜道谢,立刻赶往水巷。巷子深处,一家不起眼的小店里,一位衣着朴素、气质却沉静温婉的中年女子正在整理货架。她们说明来意,并送上那张模糊的戏报复印件。
女子愣了一下,眼中掠过一丝复杂追忆,轻轻抚摸那戏报:“多少年没见这个了……是我。不过,早就不是台上的“小金凤”了。”她婉拒了邀请,“好汉不提当年勇,我这嗓子,也唱不了了。”
程黎赶紧说:“徐老师,不需要您唱整段,哪怕只是露个面,说几句话,对我们也是一种巨大的鼓舞和传承的象征。”周予微和苏漾也诚恳相劝,谈及她们这两天的体验和对评弹的新认识。
徐金凤看着眼前几个年轻人真诚又急切的脸,沉默片刻,终于微微一笑:“好吧。你们这份心,难得。我去。”
昆曲组:寻艺之旅
昆曲组决定一起行动,先根据“潭”的线索寻找制笛师。
古镇西面确实有一片小竹林环绕的水潭,名唤碧竹潭,潭边附近只有几户人家。他们叩响其中一家的木门,一位精神抖擞的老人家开门,手中还拿着一个半成型的笛子,屋内堆满竹料和各种工具,清香扑鼻。
“竹鸣引鸾凤?”顾砚秋出示那截竹管。老者笑了:“是节目组派来的吧?这竹子就是我上次送去的样品。进来吧。”这位姓郭的制笛师很是健谈,展示了制笛的繁琐工艺,还即兴用新做的笛子吹了一段《牡丹亭》,笛声清越悠扬,穿透力极强。邀请他参与演出,郭师傅一口答应:“正好让你们试试我新调的好笛子!”
接下来寻找绣娘。那片蝶恋花的刺绣太过精致,他们走访了镇上几家绣坊,绣娘们皆摇头,表示这等功夫非她们所能及。沈依澜仔细看那刺绣:“这针法极其精细耗神,一般不用于商品,多是个人雅好或定制。”
顾砚秋提议:“去古镇民俗博物馆问问看?”
在博物馆,一位老管理员认出这绣片:“这像是梅姨的手艺!她就住在后街,平时不怎么出门,但有着一手刺绣功夫,尤其擅长绣昆曲戏服。不过她脾气有点怪,不太见生人。”
阅读模式无法加载图片章节,请推出阅读模式阅读完整内容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