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267章  怎麽是我登基[基建]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本站最新域名 m.boshishuwu.com

联军,不负所托。”

    短短三言两语,便让在场所有人都明白了为何大柱会率军驰援明州,神武军又为何能如此及时地赶来相助。

    一切皆是明几许提前部署的结果。

    乌信难掩心中嘆服,对着雁萧关与明几许拱手道,“方才城破在即,敌军火器攻势猛烈,明州守军伤亡惨重,百姓们更是吓得躲在城裏不敢出来。若非神武军及时赶到,再加上王爷率军夹击,此刻明州城怕是已经破了。”

    他身旁的守军们听着这话,纷纷点头附和。只是稍一回想,众人便对明州城破的惨况心生胆寒,一旦城破,敌军入城后必然烧杀抢掠,明州的士兵会沦为刀下亡魂,百姓们更是会陷入水深火热之中,后果不堪设想。

    “此战能胜,多亏了你们。”雁萧关目光扫过身前的大柱、陆从南,又看向身后的神武军与明州守军,最后落在明几许身上,眼底的锐利尽数褪去,“也多亏了你思虑周全。”

    “自我入西域后,便一直留意着各处消息,我发现不仅火罗国拥有火器,还明裏暗裏将火器或卖或送给了西域各国。”明几许笑着上前,与他并肩而立,轻声解释道,“一路见闻下来,我猜火罗国国主野心不小,定然会寻机攻打大梁边境,便提前做了安排。”

    明几许说着,抬手指了指不远处待命的亲卫,继续道,“为防万一,我提前写信让亲卫送往贏州,让大柱将军带来火器与火药包驻守明州,又令另一部分神武军在城外隐蔽待命,寻机在西域联军围城时,及时形成內外夹击之势。”

    这番话落,陶臻与乌信对视一眼,心中皆是震撼不已,明几许竟在入西域之时,便已预判到今日之局,提前布下如此周密的后手,当真应了那句“决胜千裏之外”。

    他们久在沙场,深知战前预判与布局的重要性,可像明几许这般精准料敌、步步为营的,实属罕见。

    雁萧关看着身旁从容解释的明几许,眼底笑意渐浓,伸手轻轻拍了拍他的肩,“多亏你将一切安排得妥当,不过,你若是提前告诉我一声,也省得我在途中多添几分担忧。”

    “提前说了,哪还有今日‘神兵天降’的惊喜?”明几许挑眉,语气裏带着几分狡黠的调侃,眼底却盛满了与雁萧关并肩作战的默契。

    无需多言,便知彼此心中所想,这份信任与契合,早已融入每一次并肩的时光裏。

    “王爷、王妃,战场残局已交由士兵们收拾,城中百姓还在盼着二位入城。”陶臻将这一切看在眼裏,心中感慨之余,也不愿再多耽误。他大步向前,对着雁萧关与明几许拱手道,“如今明州已安,咱们还是早些进城,也好让百姓们安心。”

    雁萧关点头,目光扫过身后渐渐恢复秩序的战场,又望向不远处巍峨的明州城门,沉声道,“好,入城。”

    话音落下,他与明几许并肩转身,朝着城门方向走去。陶臻、乌信与陆从南紧随其后,神武军与明州边军的士兵们分列两侧,形成一道整齐的仪仗。

    明州城內,西域联军溃败的消息早已传遍街巷。百姓们自发地站在街道两侧,原本因战乱紧绷的脸上满是欢呼雀跃,见雁萧关与明几许率领军队行来,纷纷朝着两人的方向跪拜下去,声音裏带着劫后余生的哽咽与感激,“多谢王爷救命之恩。”

    人群之中,此前带着家眷欲逃的张大户、李大户等人,此刻也混在其中,头埋得极低,不敢与入城士兵们锐利的目光对视,比起守城的将士与挺身而出的百姓,他们的怯懦与自私,在此时显得格外刺眼。

    而城墙上,刚经歷过大战的守军们,不顾身上未愈的伤痛与疲惫,扶着城垛探出身子,激动得热泪盈眶。

    他们簇拥着城楼下的雁萧关与神武军,一遍又一遍地高声吶喊,“迎王爷入城!迎王爷入城!”

    声音响彻明州上空,震得人心头发热。

    雁萧关与明几许骑着马,并肩行在队伍最前。玄色衣袍与浅色劲装在阳光下交相辉映,虽沾染着战场的尘土与血跡,却丝毫无损两人的气度。

    明州城內,无论是沿街跪拜的百姓,还是城墙上欢呼的士兵,皆用饱含激动与感怀的目光,望着这两道为明州带来生机的身影,眼中的崇敬与感激,浓得化不开。

    落在队伍最后的神武军士兵,隐约听见沿街人群中传来细碎的谈话声……

    “我早就在茶馆裏听过贏州厉王与厉王妃的威名,说他们是天上下来的活菩萨,不想今日居然真能亲眼见着。”一位白发老者攥着拐杖,声音裏满是激动,“方才城破在即,我都以为要活不成了,是王爷带着人杀进来,才给咱们留了活路啊。”

    “可不是嘛。”旁边一位妇人抱着孩子,连连点头,“我娘家表哥就在贏州谋生,前几日托人捎信来,说贏州现在的日子,是以前想都不敢想的。要知道,贏州从前可是大梁出了名的穷地方,百姓们活得比畜生都不如,吃了上顿没下顿,还要受官府盘剥。可自厉王去了贏州后,短短数年光景,那变化简直是天上地下。”

    这话瞬间勾起了众人的话匣子,百姓们你一言我一语,越说越起劲,

    “我也听说了,厉王在贏州分田地,不管是流民还是佃户,人人都有地种,再也不用看大户脸色。”

    “还有呢,他还兴工厂,开作坊,让手裏有活计的人都能挣上工钱,连妇人都能去纺纱织布换粮食。”

    “不止这些,听说贏州城裏还设了学堂,不管是穷人家的孩子还是富户家的少爷,甚至是女子,都能去读书识字,这可是从古到今都没有的事。”

    “我还知道,厉王让人开田兴农,教百姓种高产的新粮食,每年的收成比以前翻了两倍都不止。”

    “数年前传遍大梁的那个肥料方子,还有预防疫病的手册,不也是厉王弄出来的吗?两年前明州闹灾,多亏了那肥料让明州田产收获多了几成,咱们才没饿死,后来城裏闹疫病,也是照着手册上的法子防治,才没死人。”

    人群中的夸赞声此起彼伏,没有半分虚言,全是百姓们口耳相传的实情。

    这些话语顺着风传到神武军耳中,士兵们脸上无不露出与有荣焉的神色,他们追随的王爷,不仅能在战场上护国安邦,更能在治地內让百姓安居乐业,这样的主上,当然值得所有人称颂。

    步入明州城深处,方才城门口的热闹与欢呼渐渐淡去,取而代之的是一种沉郁的肃杀之气。作为大梁边境的重要城池,明州素来繁华,城內十数万百姓中,除了世代居住的土著,便是戍边将士的家眷,以及往来于西域与大梁之间的商队。

    往日裏,主街两侧的商铺鳞次栉比,丝绸铺的锦缎在阳光下泛着光泽,香料铺的气息飘出半条街,商人们操着不同的口音讨价还价,孩童们在街边追逐打闹,一派热闹景象。阅读模式加载的章节内容不完整只有一半的内容,请退出阅读模式阅读

阅读模式无法加载图片章节,请推出阅读模式阅读完整内容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博仕书屋阅读榜

博仕书屋新书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