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230章  怎麽是我登基[基建]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本站最新域名 m.boshishuwu.com

    

    第230章

    消息没几日就传遍了贏州城及周边村镇, 人人都盼着博览会早日开始。

    渐渐的,来贏州的商户们将博览会的消息带往了其他各处。

    与贏州相连的夷州、宣州先一步得了信儿,没过多久, 就连相隔甚远的元州也听到了风声。而元州和宣州的港口本就是人来人往之地, 南来北往的商人络绎不绝,他们在码头卸货、交易时, 自然又将这消息口口相传,送向了更远的城镇与州府。

    一时间,“贏州博览会”这几个字,竟随着商队的脚步, 以一种堪称疯狂的速度在大江南北的商户间传开了。

    而在筹备博览会的日子裏, 王府上下忙得堪称脚不沾地。

    官修竹领着一众人帮着想要进博览会售卖货品的商户和百姓登记,名册一日比一日厚,每日都有络绎不绝的商户和百姓前来申请展位, 有带着自家织的布、酿的酒的小商户,也有捧着祖传手艺物件的百姓。

    不仅要核对信息、登记品类, 还要根据货物类型分派展位, 忙得连喝口茶的功夫都难得。况且官修竹还得处置王府和贏州城的诸多事务,从前有瑞寧帮忙分担, 可如今瑞寧也需带着王府中人, 将王府出产的烟花、瓷器,明几许新研制的玻璃器皿, 以及绮华从元州运来的羊毛织物等物件一一清点登记,半点不敢马虎。

    整个王府裏,从管事到仆役人人脚步匆匆,虽忙碌却都带着一股期待的热乎劲,心裏都憋着一股劲儿, 只盼着博览会开幕那日能惊艳所有人。

    很快,贏州城便被许多异乡人填满了。

    城门处每日车水马龙,挑着货担的行商,赶着马车的掌柜整日不停,甚至有不少高眉深目,褐发碧眼的番邦人士穿梭其中。

    这些外来人初至贏州,便被城裏的景象惊了眼,平整宽阔的青石板路不染泥泞,沿街房屋高大齐整,市集裏不仅有寻常的米面粮油,更有从未见过的细白布匹,花样奇特的瓷器,引着众人围得裏三层外三层,纷纷急着想要下手购买。

    而贏州城的百姓,从最初的好奇打量,渐渐变得熟稔起来。

    街头的小贩会笑着用生硬的官话招呼异乡商人,让他们尝一口刚出炉的饼子,茶馆的说书人会特意讲些贏州的趣事,其中贏州王府出产的稀罕物件更是被他们夸得天花乱坠,连孩童都敢凑到番邦人士身边,指着他们的卷发咧嘴笑。

    外来商人也带来了不少新奇玩意儿,西域的香料、南方的丝绸、海外的奇珍异石,让贏州百姓大开眼界。

    除此之外,他们更带来了实实在在的好处,市集的生意越发红火,客栈、饭铺日日满座,连街边做小买卖的摊贩们都比往日忙了数倍。

    不少人家靠着给商人带路,帮忙搬运货物,日子过得宽裕了不少。

    就在这样鲜活又热闹的氛围中,终于到了博览会开馆这日。

    天刚蒙蒙亮,场馆外就挤满了人,黑压压的人群一眼望不到头,有提着篮子的百姓,背着行囊的商人,还有几个金发碧眼的番邦人士混在其中,正踮着脚朝大门內张望。孩子们被大人举在肩头,手裏攥着刚买的糖人,叽叽喳喳的笑声混着此起彼伏的交谈声,让清晨的空气都变得燥热起来。

    展馆內,小商户们守在自家展位前,手心裏攥着汗,一遍遍理着货架上的货物,时不时探头朝大门方向望一眼,既期盼着客人快点进来,又忐忑自家的物件能不能被瞧上,几位老手艺人则相对平静,坐在展台后慢悠悠擦拭着工具,脸上带着几分“酒香不怕巷子深”的篤定。

    王府展位上的负责人更是个个抬头挺胸,神情沉稳冷静,毕竟要说整个场馆最稀罕的物件,自莫过于王府出产的瓷器、玻璃器皿与羊毛织物,向来只有別人抢不上的份儿,从没有他们卖不出去的道理。

    就在这或期盼、或忐忑、或平静的氛围裏,辰时的梆子声终于敲响,朱漆大门缓缓推开,早已等候在外的人群顿时涌动起来,却又在管事们的引导下顺着青石板路有序往裏走。

    瓷器区摆着各色瓷器,釉色莹润,让人移不开眼。

    羊毛制品区挂满了各色毛毡、羊毛衣,又软又暖。

    最惹眼的当属玻璃展区,透亮的玻璃片,各种形状的玻璃制品,甚至还有匠人突发奇想烧出的玻璃油灯,照得场馆一片亮堂。更让人炫目的是,大大小小的玻璃镜陈列其中,堪称目眩神离。

    药材区堆着各色从山裏采来的良药,不止如此,明几许折腾了许久的玻璃蒸馏仪器,首先弄出来的却不是酒精,而是草药精油,装在小玻璃瓶中,气味清冽。

    还有海货区,陆从南带着渔民们下海多日,收获颇丰,成人两个巴掌都捧不下的海螺,色泽斑斓,是许多人喜爱的摆件;有晒干的海参、鲍鱼,皆是滋补的珍品;还有渔民们从鱼鳔中熬出来的鱼胶,晶莹剔透,既能入药,也能做菜;甚至有鯨鱼油提炼的油脂,装在玻璃瓶裏点燃,无烟无味,又耐烧。除此之外,还有珍珠、珊瑚……个个都让人炫目不已。

    瓷器区前最先围满了人,众人争相伸手摸着展台裏充当展示瓶的青瓷碗,指尖刚触到碗沿,便忍不住低呼出声,“这瓷面竟滑得像上好的锦缎,半点凹凸都没有。”

    一位络腮胡商人反复摩挲着碗身,眼神裏满是惊奇,“寻常瓷器摸起来总有几分涩感,这般细腻的触感,真是闻所未闻。”

    旁边一位老掌柜更是把碗捧在手心,轻轻叩了叩,听着那清越的声响,连连点头,“光是这声音,就知是下了十足功夫的好物件。”

    守在瓷器区的老工匠见众人啧啧称奇,脸上笑开了花,捋着胡须朗声说道,“各位客官莫急,不妨再摸摸这只缠枝纹的瓷瓶。”

    说着便小心翼翼地从展架上取下一只稍大些的瓷瓶,递到众人面前,“咱们王府的瓷器,从揉泥到上釉都有讲究,光是打磨瓷面就要过三遍细砂,摸起来自然顺滑,再细看这釉色,迎着光瞧,是不是像罩了层薄玉?”

    众人依言接过瓷瓶,指尖划过瓶身流畅的纹路,触感温润如玉,连呼吸都不由得放轻了些,赞嘆声此起彼伏,把整个瓷器区的热闹又推高了几分。

    羊毛制品区则被妇人孩子们围得水泄不通,五顏六色的毛毡又软又暖,细密的羊毛衣拿到手裏就不愿放下。妇人们捏着毛衣的针脚细细打量,孩子们则抱着毛茸茸的毛毡笑得眉眼弯弯,连声道,“这毛摸着比丝绸还舒服,冬天穿肯定暖和。”

  &n阅读模式加载的章节内容不完整只有一半的内容,请退出阅读模式阅读

阅读模式无法加载图片章节,请推出阅读模式阅读完整内容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博仕书屋阅读榜

博仕书屋新书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