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203章  怎麽是我登基[基建]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本站最新域名 m.boshishuwu.com

    

    第203章

    近两月前, 贏州的城池已修建妥当,城墙是用本地青石混合夯土筑成的,虽不及天都城墙那般高耸, 却也厚实坚固。

    城內横竖两条大街贯穿东西南北, 将城池分成四块。

    东街是各处店铺,两边建造了不少铺面。眼下裏头已经有了几间杂货铺和粮店, 大都是从原本贏州唯一的县城迁过来的。

    西大街则相对安静,多是普通民宅。

    南大街直通城门,一溜排开的多是客栈和货栈,瑞寧正盘算着, 等日后城中南来北往的商队多了, 便能在此落脚。

    北大街靠近山脚,王府便建在靠近山下的地方,背靠山体。不远处一条小河蜿蜒流过, 既得地理之势,又显清静。

    除此之外, 因着雁萧关先前寄回了肥皂方子, 瑞寧又在城南造起了一座肥皂工坊。工坊外围着高高一圈围墙,裏面分割出几个区域, 看着简陋, 但规模确实不小。

    因着这方子是雁萧关寄回来的,工坊自然全是他的产业。可瑞寧左看右看, 总觉得肥皂的做法太过简单,招进来的工人若是不够忠心,怕是轻易就能将方子透露出去。

    为着工人的人选,他着实焦头烂额了好一阵子。

    不过这难题没困扰他太久,山民这个特殊群体便进入了他的眼中。山民和王府打交道颇多, 不提別的,单说王府生产的瓷器,上面的花样用的顏料多是山民从山裏采的植物制成的。

    如今宣州与贏州之间的土匪早已不见了七七八八,道路通畅,宣州那边也已知晓瓷器买卖是贏州做的。

    贏州从前虽不起眼,可近来却凭着瓷器声名渐起,这般稀罕物,谁不想来做买卖?自赫宛宜从宣州回来后不久便有不少商队往贏州而来。

    王府匠人倒也罢,多是老手艺人,又是雁萧关皇子府的老班底,最是忠心,更懂得规矩,不必忧心瓷器方子外泄。可让瑞寧没想到的是,无论来贏州的商队多麽想打探瓷器的底细,在知晓瓷器乃是王府产出不能使手段后,又盯上了能在瓷器上画出花样的顏料。

    个个铩羽而归。

    山民从前日子苦,是王府收留他们在山下定居,让他们做工挣钱,他们从山上采的山货送到王府,给的价钱也公道。桩桩件件,他们吃的粮、穿的衣都和王府分不开,山民们少与外界打交道,眼裏最认的便是王府的恩情。

    瓷器是王府的买卖,顏料是使在瓷器上的,那便也是王府的东西,別说商队许的那些银钱布匹,便是拿刀子逼着,他们也不肯吐露半个字。

    山民们对王府这般忠心,又嘴严,肥皂工坊的工人,不正好能从他们裏头挑吗?

    念头既定,瑞寧立刻让人去给山民传话,说王府的肥皂工坊要招人,工钱比采山货还高,管三餐,干得好还有赏。山民们一听是王府的差事,个个踊跃,没几日就选了二十个手脚勤快的汉子和妇人。

    瑞寧特意把工坊的活计拆成了好几段,熬碱水的只管熬碱水,调油脂的只管调油脂,最后成型切块的又是另一拨人,谁也不知道完整的方子。

    山民们本就本分,得了这般稳妥的差事,更是守口如瓶,每日裏闷头干活,连自家人都不跟提工坊裏的细节。

    见他们做事勤恳,嘴也严实,瑞寧放下了心,又招了一批山民往肥皂工坊裏做活。又特意提高了工钱,每月除了粮米,还多给二百文钱,逢年过节另有布帛赏赐。

    这般一来,山民们更是把工坊的事当成了自家事。每日裏早早到岗,晚晚离去,干活一丝不茍,別说向外人透露方子,便是工坊裏的废料,也都按规矩收在一起,绝不多拿一片。

    有了可靠的人手,肥皂工坊总算顺利开了起来。第一批肥皂做出来时,瑞寧特意让人送了几块到城裏的客栈、货栈,给往来的商队试用。

    肥皂去污力强,用着方便,比寻常皂角好用许多,商队的人一看就动了心思,纷纷来打听价钱,想批量贩运。

    肥皂的生意渐渐做了起来。

    瑞寧做事妥当,给山民发工钱时,总是一文不少,按时足额发放,做得好的还另有奖赏。进了工坊的山民,日子肉眼可见地好了起来,家裏的炊烟都比从前旺了,孩子们身上也添了新衣裳。

    南街的民宅大多还空着,而住在流民村的山民们,见不少从前同村的流民都在南街买了房,日子过得安稳,心裏便也动了念头想在南街置处宅子,离工坊也近,日子总该更体面些。

    瑞寧见他们有这心思,自然不会阻拦,原本的流民村所在被城池占据,村裏的流民和山民皆被安置在统一规制的大通房裏头,他一开始便没打算将城裏的屋宅免费给村子裏的人,不过购屋的价格只需旁人的三分之一,流民如此,山民亦然。

    却没想这事竟成了山民与城外百姓冲突的导火索。

    山民从前的处境,城外百姓都看在眼裏,那时他们活得如同路边野草,任人轻贱。可如今,这些曾被视作不如畜生的人不止有固定工钱,还能住城裏宅子,日子竟过得比他们这些世代在山下有屋住、有田耕的百姓还要好上不知多少倍。

    这般落差,让谁心裏能好受?就是县城搬过来需要拿钱在城裏买房的家户也看不惯山民,他们可不愿同这些怪模怪样的怪胎住在一处。

    不多日,便有人借着些鸡毛蒜皮的小事挑起了争端。

    先是有人在市集上故意撞翻山民的菜篮子,接着又有人在夜裏往山民新买的宅子门上泼脏水。山民们性子本就带着几分山野裏的悍勇,起初还忍着,可被再三挑衅后,也来了火气。

    一日,两个山民在南街口被几个城外百姓围住推搡,骂他们抢了城裏的好处,山民忍无可忍,当场就还了手。他们常年在山裏劳作,力气本就比城裏百姓大,又敢下狠劲,几下就把对方撂倒在地。

    冲突一旦开了头,便像野草般疯长起来。两边见面就吵,甚至动起手来,闹得城裏鸡飞狗跳。

    这事很快传到了瑞寧耳中,知道这事若不赶紧处置,怕是要闹得不可收拾。

    可逮了领头的人,剩下的人却依旧剑拔弩张地对峙着,总不能把两边的人全抓起来,那样只会激化矛盾。

&nbs阅读模式加载的章节内容不完整只有一半的内容,请退出阅读模式阅读

阅读模式无法加载图片章节,请推出阅读模式阅读完整内容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博仕书屋阅读榜

博仕书屋新书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