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130-140  [天幕]皇帝聊天群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本站最新域名 m.boshishuwu.com

/>    朱元璋斜睨老四一眼。

    他此前还以为秦念无法确定明史的真伪,必是史官与文官沆瀣一气。

    结果竟是从老四就开始篡改史书?

    至于为何篡改,朱元璋也猜得出缘由。

    必是这“明成祖”篡位登基, 欲要定自己为正统, 故而篡改史书。

    【秦念:虽然你认错得很迅速, 但朕不得不让你在天幕辟谣——毕竟本朝百姓看到的明史,可都是被你篡改过的内容。】

    【朱棣:……】

    想到自己都改了些什么,朱棣额上已然沁出冷汗。

    秦念当真要将他改过的史书内容都说出来?

    【秦念:永乐十九年,《明太祖实录》都被你篡改三回了吧?】

    朱允炆在建文元年就已经在修《明太祖实录》,建文三年十二月就修成。

    朱棣在建文四年篡位后重修。

    修完还不满意,永乐九年再次增修,永乐十六年又修一遍。

    【朱棣:……是。】

    【朱元璋:老四,你都改了些什么?】

    被朱元璋盯了片刻的太子朱棣只得认错。

    哪怕这事他还没干。

    他也猜得到这是篡位登基后心虚之下做出的事情。

    【朱棣:一些与“靖难”相关的事情。】

    【朱元璋:都是篡位,你大可以与唐太宗一般,何必如此自误!】

    理解“靖难”的词意之后,朱元璋没好气地说道。

    身为皇帝,老四这般改史,必然使得后世明帝效仿于他。

    唐太宗未曾改史,他是各朝都认可的“太宗”。

    而老四行改史之事,不仅徒劳无功,后世秦皇亦知他是造反篡位。

    还将自身改成了“明成祖”,甚至还出现“燕明”之说!

    【朱棣:儿臣知错。】

    【李世民:……】

    李世民只觉无奈。

    朱元璋此言也显然是认可他未曾篡改玄武门之变。

    但他实在不想被反复提及此事。

    【秦念:你能知错?你那可是将建文四年改成洪武三十五年,强行给朱重八续命四年。】

    关于朱允炆一朝的历史事件,秦念也去问了甲方,确定“靖难”相关的历史事件在朱棣话题都能说。

    也对,朱允炆重要的历史事件几乎都和朱棣有关。

    哪怕是削其他藩王,那也是朱棣造反的直接导火索。

    【朱元璋:???】

    【朱允炆:……】

    十日前话题结束后,之前五次的话题全部现于天幕。

    朱允炆无法再狡辩天幕是妖法。

    事实上他已经诏令各地将士止战,只待朱棣带兵入京就会行禅让之举。

    反对此事的文官不少,但绝大多数武将都保持缄默。

    禅让,是朱允炆的不得已而为之——他的民心已经跌得比始皇帝还低,是群成员中民心最低之人。

    皇祖父改立朱棣为太子,他甚至已经不再是正统。

    朱允炆究竟还是有些不甘,才没有像唐睿宗李旦那般直接于天幕禅让。

    从先前的六个话题,朱允炆推测出接下来的三个话题中就有朱棣。

    若朱棣也民心尽失……

    然而“洪武三十五年”这种篡改史书之事都为天幕所透露,朱棣的民心却是……

    上升?

    【朱棣:儿臣错了,这就让史官改回去!】

    朱棣迅速认错,但他说话的速度还是慢了一拍,以至于这句话现于天幕之时竟像是在向朱允炆认错。

    但现在朱棣已经顾不得这种小事,令他无地自容的是——

    民心的上涨。

    一时间,朱棣突然想起了南越使者一事上,汉武帝民心的上升。

    华夏的百姓……

    真是古今如一!

    ………

    而朱棣这句“让史官改回去”,则让各朝儒家史官同样无地自容。

    他们本该指责朱棣改史。

    可他们已经没有资格出言指责。

    甚至明朝的史官,也应该是出身儒家。

    如此“配合”君王改史,又何尝不是儒家史官之过?

    ………

    李隆基嘴角抽了抽。

    他不过是改了太平公主的部分史实,哪里比得上朱棣这般施为。

    可秦念对朱棣的指责可比骂他时柔和得多。

    【秦念:经过你的不懈改史,现在后世对你的态度是——】

  &nbs阅读模式加载的章节内容不完整只有一半的内容,请退出阅读模式阅读

阅读模式无法加载图片章节,请推出阅读模式阅读完整内容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博仕书屋阅读榜

博仕书屋新书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