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130-140  [天幕]皇帝聊天群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本站最新域名 m.boshishuwu.com

    < "https:">哇叽文学网提供的《[天幕]皇帝聊天群》 130-140(第1/19页)

    第131章

    落水后病死的有朱厚照、朱由校, 淋雨后病死的是朱祐樘。

    假如从朱祐樘开始算,那就是八个明帝中有三人的死与水有关。

    至于火灾的数据,是根据《明实录》和《明史》的记载进行统计所得出。

    当然, 嘉靖遇到的火灾多可以解释为他喜欢炼丹,万历年间可以解释为朱翊钧懈怠防火。

    但火灾频繁到这种地步,也实在让人很难不阴谋论。

    不过秦念刻意提及文臣阴谋论,另有目的。

    【朱元璋:朝臣为何能如此放肆!后世的明帝为何不能重整朝纲?!】

    三个皇帝“溶于水”,这已经极为不寻常。

    两个皇帝遭遇三四十起火灾——常人一生也就遭逢一两起,这两明帝分明是频频遭遇刺杀!

    朱元璋越看越觉心中发寒。

    秦念谈及汉唐宋的史书时,即便其中多有不实之处,她也能借助“考古”分辨真假。

    在自己的话题时,她亦是言辞笃定。

    怎么到了后世明帝, 秦念却说“经历多次删改, 充斥着各种伪史与逻辑不通之处”, 无从分辨真伪,只能多次以“或许”“应该”等词汇表示猜测?

    这分明就是意指后世的明帝不仅难以自保、太医院为朝臣掌控,就连史官也站在了皇帝的对立面,甚至当世百姓都受到误导, 在坟墓中留下许多对朝臣有利的“实证”。

    如此才会使得秦念无法确定“文臣阴谋论”的真假!

    【秦念:你试图用宗室制衡朝臣, 但朱棣用实际行动证明, 有封地有军队的宗室能让王朝二世而亡。】

    【朱棣:朕不是成祖,大明也不是二世而亡!】

    朱棣忍不住辩解。

    凭什么说大明二世而亡,那是“不肖子孙”自作主张。

    他是大明的太宗皇帝!

    【朱元璋:老四,你削藩之后,在用什么制衡朝臣?】

    朱元璋虽是发问, 实则已经有了猜测。

    后宫不得干政, 严格限制外戚, 宗室不得从事四业。

    那么唯一能够制衡朝臣的势力,就只剩下——

    【朱棣:儿臣复用锦衣卫,再设东厂,共同监察百官,东厂……是以内监掌之。】

    朱棣迟疑一瞬,终是没有隐瞒。

    他知道重用宦官这事不好听,但若是隐瞒,必然遭到秦念的揭短。

    那就只能直言。

    何况秦念曾言两个长寿的明帝都在借助宦官制衡朝臣。

    倘若他遵循祖训,当真禁止宦官干预政事,后世明帝的境遇只会更加被动。

    【朱元璋:秦皇,既然有锦衣卫与东厂监察百官,且朕废除了丞相,后世朝臣如何能够势大至此?】

    废除丞相?

    许多皇帝心中一震。

    身为帝王,当然都清楚君权与相权之争。

    嬴政看到明朝废除丞相,想到的是纵然没有天幕,政务也相当繁忙。

    倘若废除丞相,皇帝又如何兼顾如此多的政务?

    【秦念:是啊,为什么呢?朱瞻基。】

    秦念等了好一会,都没有等到朱瞻基的回复。

    连省略号都没有。

    难道是在摸鱼?

    好在很快她就想起天幕的隐藏设定——

    在武曌话题时,朱元璋说“李治无言,应是想要否认此事,被天意视为谎言,未能道出”。

    朱瞻基没必要在这个时候说谎,按设定应该是违反规则二,所以发不出来。

    于是秦念好心地替他作答。

    【秦念:朱八八,你废丞相之后直领六部,“忧危积心,日勤不怠”,勉强君权相权一肩挑,成功给后世留下一堆烂摊子。】

    【朱元璋:……】

    朱元璋知道秦念在说什么。

    大明宝钞、宗室制度、低薪养贪、反向朝贡、禁海倭患、太医世袭……

    这些“烂摊子”的弊端,在后世必会尽数显现,后世明帝必然面临更多政务。

    纵是日勤不怠,也难以完成。

    【秦念:于是朱棣设内阁学士当私人顾问,助他处理政务,此时的内阁还没有实权。再往后,内阁的权力越来越大,能够代批奏章,由皇帝决定是否生效——丞相改了个名,又被抬了上来。】

    明宣宗朱瞻基时期,内阁形成票拟制度。

    也就是内阁大学士可以审议奏章,将批阅建议写在纸上附在奏章上作为参考。

    皇帝用红笔批示奏章,叫做“批红”。

    也是明宣宗时期设置“内书堂”教导宦官读书,又设置司礼监秉笔太监和司礼监掌印太监。

    朱瞻基只亲自批阅一部分奏章,另一部分就让秉笔太监照着票拟誊录到奏章上,而掌印太监负责在审核阅读模式加载的章节内容不完整只有一半的内容,请退出阅读模式阅读

阅读模式无法加载图片章节,请推出阅读模式阅读完整内容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博仕书屋阅读榜

博仕书屋新书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