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最新域名 m.boshishuwu.com
持坚持吧,下次一定能抓到作战司的马脚!」
张书绝望的叹气,自己总共就两个人,要面对作战司一堆作战参谋,张书已经有了想办法调离六科的想法。
——
通政司将这些奏疏送到内阁的时候,四位阁臣惊讶的看着小山一样的奏疏。
阁老们也一直都在想,总参谋部到底要如何参谋军务,但是又不会被扣上干涉机要的帽子。
他们没想到,李如松上任作战司主司以后,做的第一件事,就是梳理规范整个大明的军令体系。
妙啊!
高拱和张居正看着这些军令的规范化文件,心中对李如松的评价更高了!
梳理规范化军令,建立整个大明的统一军令体系,这是从根本上构建新的军事体系。
但是李如松上书的都是这些基本的制度,确实不会被科道言官们抓到把柄。
连政都没有议,谈什麽干政?
可虽然没有议论具体的国政,但是几个阁老都清楚,相反,李如松做的事情,就是最政治的事情。
基础制度,就是一个系统的政治根本。
这一套新的军令体系建立起来之后,大明的军队就会从根本上改变。
反对吗?
可阁老们根本无法抵抗这份诱惑。
标准化军令体系,这也就意味着日后军队建设不再是拍脑袋,打仗变成了一件可以预测,可以量化的事情。
军队建设的考核有了抓手,而内廷对地方上的军队也不再是开盲盒,不需要上战场,也能评估军队的战斗力。
但是这样堆积如山的奏疏要怎麽看?
三位阁老看向了赵贞吉。
赵贞吉也有些麻了。
你李如松就不能一份一份地上疏吗?
这是军务的事情,又是赵贞吉一直倡导的军务改革,他自然没有推脱的道理。
赵贞吉轻咳一声,打破沉寂。
他指着那堆奏疏,声音带着疲惫,却坚定的说道:
「诸公,李如松此子办事倒是勤勉,可这奏疏堆积如山,我等若逐一细看,怕是要误了军国大事。不如这样——」
他顿了顿,目光扫向三位同僚:「由中书门下五房的兵房主司宋纁领衔,对这批奏疏提炼总结,撰写一份摘要呈报内阁。兵房本就是专司军务的,此事正合其职。」
首辅高拱自然是支持,他点头说道:
「赵阁老所言极是,兵房职司所在,张阁老以为如何?」
张居正微微点头,但是他却有些顾忌,由中书门下五房总结提炼,这怎麽听起来这麽奇怪?
皇帝设置内阁,就是由内阁总结提炼奏疏内容进行票拟,以为参谋决策的机构。
现在内阁又让中书门下五房总结提炼纲要,那中书门下五房岂不是要成了内阁的内阁?
但是除此之外,也没有更好的办法。
张居正放下手中文书,颔首道:「此议甚妥。总参谋部改革是陛下钦定,耽误不得,兵房速办便是。」
新入阁的诸大绶本身就对军务没有兴趣,他自然是同意首辅和次辅的意见。
阁老们达成一致,赵贞吉立刻唤来兵房主司宋纁。
「传命兵房,三日内将李如松所奏摘要呈上。」
面对阁老们的命令,宋纁只能拱手称是,将小山一样的奏疏搬到了中书门下五房。
协助进行军事改革,这段时间宋纁忙得不开交。
如今又添这桩差事,宋纁顿感头大如斗。
李如松的奏疏他略翻过,内容庞杂如海:从行军指令到预备役条例,无一不需精读深研。
而且是要上呈内阁的,总要言之有物,最好还需要有补正意见,这才显得兵房有能力。
这如何是好?三日内要看完这些,还要写摘要,除非不吃不睡!
宋纁喃喃自语,额角渗出细汗。
他召集兵房官吏开会,商讨对策,可众人皆面露难色。
李如松的奏疏专业艰深,是需要坐下来细心阅读的。
遇到困难了,只能找上司了。
情急之下,宋纁抓起几份文件,直奔苏泽的公房。
苏泽正伏案批阅文书,见宋纁匆匆闯入,神色仓皇,便放下笔问道:「宋主司何事慌张?」
宋纁躬身一礼,将内阁命令和李如松的奏疏困境和盘托出,末了苦笑道:「苏检正,下官才疏学浅,这摘要之事恐难胜任。若误了时限,兵房上下皆要担责啊!」
苏泽也开始思考。
他思考了一会儿,想到了今日接到通政司的消息,兵部两位给事中在兵科看了一天李如松的奏疏。
苏泽在通政司任职过,自然在通政司有耳目。
李己和张书杀到通政司的时候,苏泽就接到了消息。
苏泽也知道这两人是要挑刺,但是没有出手干预。
李如松的奏疏全都是军令建设的内容,一点政都没有干,又何惧你们科道挑刺?
能在六科看上一天奏疏,苏泽也知道李己虽然反对自己,但是极重名声,又是资深的兵科给事中,对军务是非常精通的。
苏泽有了计划,他嘴唇上阅读模式加载的章节内容不完整只有一半的内容,请退出阅读模式阅读
阅读模式无法加载图片章节,请推出阅读模式阅读完整内容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