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最新域名 m.boshishuwu.com
体面,政府也可以不直接给钱,而是给他们来自政府办公室的早期新闻通稿,所谓的第一手消息源。」
亚瑟说到这里停顿了一下:意味深长地补充道:「所以,您明白的,不管他们收没收钱,只要他们能够通过政府获利,那这些报社就很难在社论里提心吊胆的批评他们的收入来源。所谓的新闻自由嘛,从来都不是绝对的。政府付钱图清净,报社收钱卖底线,双方都心知肚明,但是谁也不会把这层窗户纸戳破。因为只有疯子才会相信舆论能被完全驯服,也只有傻子才会相信舆论能完全自由。」
阿尔伯特对此忍俊不禁,甚至与亚瑟聊天的态度都亲近了些:「难道就没有例外吗?就没有哪家报纸敢彻底拒绝这种收买?」
亚瑟捏着下巴略作思考,他的神情忽然变得认真起来,像是在谈论一个值得敬重的对手:「这样的异类当然有,而且就坐落在这条街上。」
「您说的是?」
「《泰晤士报》,这份英国最有力量的报纸从不向政府低头。」《泰晤士报》年度大会员亚瑟·黑斯廷斯爵士面不改色道:「他们的日发行量能达到三万份,是整个英国最庞大的新闻机器。充足的收入给了他们与政府干预抗衡的底气。我想,他们可能是英国唯一一家敢于公开宣称拒绝接受来自政府的任何补贴,也拒绝接受来自政府办公室早期新闻通稿的报社了。」
阿尔伯特惊讶道:「这话他们真的公开说过?」
「不止说过,而且还印在头版发表过。」亚瑟微微一笑,带着几分欣赏的感叹:「我记得应该是刊发在了1834年的某一期上,《泰晤士报》说,每天坐在报社里等待政府的恩惠,是对《泰晤士报》的侮辱,他们宁可依靠自己的线人丶编辑和海外记者,也绝不依靠政府的喉舌。他们说自己代表了英格兰的良心,这话不无夸张,但仅就新闻自由这一点而言,《泰晤士报》的确代表了英格兰的骄傲。」
亚瑟这话说得真假参半,真的地方在于《泰晤士报》确实在头版头条刊发过拒绝政府资助的言论。
但他没有说明的一点在于,《泰晤士报》之所以有这个底气,除了他们收入丰厚不缺钱以外,还有一部分原因在于《泰晤士报》是全欧洲报纸中信使系统搭建的最完善的刊物,也是英国最早设立国内与海外部门的报社,他们的海外机构甚至远及印度。
正因如此,《泰晤士报》才敢大言不惭的说,不需要政府提供任何早期新闻通稿。
因为他们自信自己得到的消息往往比外交部的消息来的更早,并且在准确性上也更可靠。
除此之外,为了确保他们每一期报纸能够尽早面世,泰晤士报几乎实现了二十四小时办公,编辑部与印刷部门昼夜不息地运转。
大多数晨报通常会在破晓前赶出第一版,即便是《晨邮报》这样的大报,也只能保证在午夜三点前截稿印刷。
而《泰晤士报》呢?
他们的第一版在凌晨一点到三点,便会被赶早排队的报童抢购一空。
他们之所以能做到这麽快,除了海外部门的信息收集能力强以外,最重要的地方便在于信使的传信速度了。
当其他报纸还在使用邮递服务寄送来自欧洲大陆的稿件时,《泰晤士报》的代理人早就等在多佛,当加莱和奥斯坦德的蒸汽船抵达多佛后,他们会立刻接收包裹,并通过特快列车向伦敦发送。
每逢重大场合,或者遇到引人注目的突发欧陆新闻时,《泰晤士报》甚至不惜斥巨资包下专列,将派驻记者记录的事件报导火速运回伦敦。
只不过,在电报技术发明之后,《泰晤士报》又多了一个更便捷也更快速的选择。
而且,由于他们与帝国出版公司的亲密关系,《泰晤士报》总是可以获得电报的优先使用权。
有人占了便宜,自然也就有人吃亏。
当《泰晤士报》取走消息半个小时到一个小时后,它的竞争对手,常常为帕麦斯顿子爵发声的《晨邮报》才能开始发报。至于其他杂七杂八的小报,那更是只能排在《晨邮报》的后头。
阿尔伯特若有所思的点了点头:「听上去,《泰晤士报》才是真正的舆论之王。那您旗下的帝国出版公司呢?您在新闻自由这件事上,又做得如何?」
亚瑟闻言忍不住笑了:「殿下,您怎麽会觉得帝国出版和政治挂钩呢?」
「你们做的难道不是出版生意吗?」
「我们?」亚瑟不慌不忙的解释道:「殿下,帝国出版可从来没打算与《泰晤士报》抢『英格兰良心』的头衔。那种事情,太费钱,也太费神。帝国出版旗下的刊物,都是些安分守己的孩子,不参与政治,也不掺和党派斗争,正如苏格兰场那样,我们在政治上向来严守中立。」
阿尔伯特显然不相信亚瑟的辩解:「帝国出版旗下都有哪些刊物?」
亚瑟笑着竖起手指,一一列举道:「首先是《经济学人》,这份周刊是伦敦金融城最有分量的出版物,专门研究金融丶贸易和国家债务。《经济学人》对哪个党派执政不感兴趣,它的宗旨是告诉人们金钱如何流动,以及教大家如何从流动中发现投资机遇。」
阿尔伯特微微点头:「听起来像是银行家和股票经纪人喜欢的类型。」
「正是,您一眼就看出了它的读者群。」亚瑟笑着应道:「然后是《英国佬》,一本纯正的文学杂志,主要发表诗歌丶散文丶戏剧评论和连载小说。那上面写的东西,或许有时候会涉及上院和下院的议员,但大多是虚构的。它既不歌颂,也不抱怨,只是教人如何更优雅地说话丶写信丶喝茶丶求婚。」
阿尔伯特琢磨了一下,哑然失笑道:「这是在教英国人如何成为英国人吗?」
「您说得一点没错,要不它叫《英国佬》呢?」亚瑟笑眯眯的:「它的订户一半是中上阶层的夫人们,另一半是想取悦夫人们的小伙子们。」
紧接着,亚瑟竖起第三根手指:「再就是《火花》了。这份杂志是主攻近来伦敦出版市场开拓的新领域,也是近几年我们赚钱的主力——廉价通俗小说,特点就是印刷快丶利润薄丶销量大。为了保证作品产量,我们成立了专门的作家工坊,一周一篇的连载,枪战丶海盗丶爱情丶鬼魂,什麽都写。您可以在查令十字街随便找个学徒问问,他多半读过《火花》。」
亚瑟最后伸出第四根手指,神情认真了几分:「最后就是《自然》了。虽然《自然》自从创刊以来,发行量始终维持在每期三百份上下,并且从未盈利过。但这并不妨碍《自然》是我最喜欢丶最看重的一份刊物。因为它不是给政客看的,也不是给市民们消遣的,而是给自然哲学研究者和爱好者了解最新科学进展的。我们刊登的都是自然哲学论文,电磁学丶地磁学丶天文学丶地质学丶化学丶力学丶光学等等,所有与科学相关的事务阅读模式加载的章节内容不完整只有一半的内容,请退出阅读模式阅读
阅读模式无法加载图片章节,请推出阅读模式阅读完整内容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