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41节  再世为臣重生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本站最新域名 m.boshishuwu.com

bsp; “单骑快马的话大概需要五天时间。”副将计算了一下。

    “行军速度单日三十里的话,到东边的这两个关卡,”云霁在地图上比划了一下,“大概是六天的时间。即使堪堪赶上了,如果驻守阳平关和葭萌关的桦国士兵出来迎敌的话,还是不可避免地正面交锋。”

    “那就是……来不及了吗?”副将的声音颤抖了起来。

    云霁皱着眉头,没有回答,“你先下去吧。”

    无论是单骑快马,飞鸽传书还是让朱雀去传信恐怕都是来不及了,如果桦国的军队知道宣国的军队在此改变行军路线,不会往东边行进的话,很可能会出关迎敌,届时无论如何都是会碰上。

    况且只是传信的话,并没有多大用途,而宣国国内的兵马只有两万五千,镇守都城的一万兵马为了防止公子文怀策反,不能调动。

    眼下唯一的方法……云霁计上心来,去邑国调兵。

    正面交锋,两军对垒的时候往往就是人数的比拼,况且这两个关卡都是位于一马平川的高原地带,无险可守,应该不利于设埋伏,也不利于骑兵作战,所以极有可能就是双方步兵的正面相峙。

    步兵正面交战,就是人数上的比拼,如果能在人数上压倒对方的话,只有增派兵力。

    现在宣国国内已经无兵可调,而邑国再不济也有五万兵马。如果肯调拨四万,哪怕两万也好,就能与宣国的军队,对桦国在阳平关和葭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你现在阅读的是< "https:" >

    < "https:">哇叽文学网提供的《再世为臣重生》 再世为臣重生 第41节(第2/2页)

    萌关的驻军进行内外夹击。

    这样一来,便能够增加胜算。

    桦国的十万兵马在河西走廊部署了一万五千,都城近郊应该还留了至少五千兵马,所以在两个关卡可能会各囤积四万兵马。

    宣国的南北两军应该也是各为四万兵马。陈博涉那边有些伤亡,应该有三万余。廉生那边在涪水关一役未遭到多少损失,反而俘获了些降兵,所以人数应该还是四万左右。

    如果邑国的军队可以与他们里应外合,内外夹击的话,应该还是有把握的。

    云霁拿定了主意之后,便没有时间犹豫了。

    刻不容缓,只能孤注一掷。

    他召唤了朱雀,将原本佩戴的那副季先生的面具给朱雀戴着,朱雀的体型和个头与他相仿,如果不开口说话的话,应该是看不出破绽的。

    这次陈博涉将他留守在邺城,并给了他调兵的虎符,赋予他调动都城近郊一万兵马的权利,所以他不能离开。

    但此次事情紧急,调兵之事只能是他亲自去做。

    他是邑国人,也知道邑国傅太守的秉性。桦国与宣国两强相峙的这么多年,邑国作为一个小国,一再地隐忍退让。傅太守本身是个投机之人,趁着乱世到来而自立为王,但实际上自己也知道自己并没有称王的实力,只是熬过一天算一天。

    这次如果能晓以利害说服他归顺宣国,并愿意将兵马贡献出来以供陈博涉差遣的话,宣国的胜算便能增大。

    云霁叮嘱朱雀一定要时常在公子文怀身边出现一下,以起到警示的作用。但他依然不敢将虎符交与朱雀。

    虎符本来是主君交与主帅用来调兵之信物,陈博涉立公子文怀为傀儡国君之后,一直没把三枚虎符归还给国君。

    朝臣们都知道手握重兵者为王,陈博涉这一举动,夺权之意明显,他在朝中之时,也无人敢提出异议。

    但现在陈博涉出兵远征,不在朝堂之中,如果公子文怀提出交还虎符,而下面又有朝臣应和的话,很可能会使得手握虎符的云霁下不了台。

    如果碰到这种情况,朱雀又因为假扮他的模样而不能过多说话的话,不如装聋作哑,称虎符不在手里比较安全。

    ——

    叮嘱完毕之后,云霁换了一副面孔快马出城,一路疾驰来到了邑国。

    邑国国都已经是一片混乱了,自宣桦二国开战一来,夹在中间的邑国唯恐被殃及池鱼而惶惶不安。

    前几天宣国的大军从邑国越境,通涪水关进入桦国之时,事前并没有给邑国打招呼,以至于邑国以为宣国大兵压境,要一举荡平了邑国。百姓们纷纷外逃,去投靠景国或者大沧国的亲戚,国都的骚乱更添一筹。

    傅太守为了这件事,每天更是寝食难安,不知道应该站在哪边,也不知道应该如何表态,更不知道什么时候会被卷入战争之中。正在这个时候,听到兵卒来报,说有宣国使臣来访,就仿佛抓住了一根救命稻草一般,急忙迎了进来。

    云霁此刻是一副微胖的憨厚模样,一看就是世家子弟的富贵相,见了傅太守之后笑得眉眼弯弯,俨然一尊弥勒佛。

    “哎呀,您大驾光临,有失远迎,还望恕罪,恕罪。”傅太守瞧不出眼前人是宣国的哪一个,但看他腆着肚子,不疾不徐地走进来,不怯不畏,倒是一副主人派头,便更觉得得罪不起了,急忙迎上前去,礼节性地谢罪了几句。

    “哪里哪里,”云霁笑了笑,挤出脸上的几坨赘肉,“我的祖籍怎么说也是邑国的,虽然现在在宣国得到了陈将军的赏识,混得还不错,但一直心念故土。这次宣桦二国交战,想必贵国夹在中间左右为难。前几天又见大批难民出境,感慨良多,实在不忍故土变焦土,故而特来给太守大人支个招。”

    云霁知道这个时候千万不能表现出一副诚意求援,底气不足的样子,反而应该摆出天朝上国的派头,显示宣国的强盛。

    如果示弱的话,会被傅太守轻看,从而觉得宣国实力不济,甚至转而投靠桦国。但如果言语之间过于傲慢,说不定会使得傅太守恼羞成怒,破罐子破摔。

    在示威与求援之间如何选取一个中间的姿态,既不傲慢,也不卑微,既不虚伪,也不敷衍,既不挑明,也不含糊,这是最难把握的。

    所以云霁捏造了一个邑国出身的假身份,攀些亲戚,以便让傅太守感觉到他话中的诚意,也不至于失了大国的姿态。

阅读模式无法加载图片章节,请推出阅读模式阅读完整内容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博仕书屋阅读榜

博仕书屋新书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