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130-140  成为诸侯王之后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本站最新域名 m.boshishuwu.com

得这人真是一个实诚人,坚持道了谢。

    不管怎么说, 在当时学堂的那般情境之下, 这个国学生出来劝他退让的确是对他心存担忧, 以他的身份,卢绽那边若是小心眼的话,事后很难说会不会遭到卢绽等人的排挤和报复。虽然他站出来提醒的初衷是让百里漾忍让,但彼此素未相识的情况下,真正出于对百里漾与颜漪两人的担忧而出言提醒的,在当时只有他一个。其余人却更多是劝阻,因为害怕自己受到牵连或是站在反对百里漾的立场上进行的阻止。

    这位国学生自是当得百里漾与颜漪一声“谢”的。

    两边聊了几句,互通了姓名。

    百里漾还是说他叫“崔五”,颜漪是他新婚不足一年的妻子, 两人因仰慕江都国学以及郑经师的名望故而特意选在今日入国学旁听讲学以及参观游览。

    这次国学生并没有对百里漾的名字“崔五”表达看法,向二人拱手行礼后也说了自己的名姓。他自报家门说自己姓秦名致方,年方十九,祖籍怀郡,幼时随父母来到江都郡城讨生活,两年前考入江都国学,如今是国学乙班中的一名学生。在百里漾问到他缘何此时在典籍室时,他也很坦然地说自己是在完成学业功课之余在国学里给自己找了一份事情做,也就是在典籍室帮忙打下手,整理书简,登记一下人员借还书籍信息之类的。

    百里漾内心粗略算了算,按照秦致方的说法,也就是说他是十七岁就考入了江都国学,入学两年升至乙班。乍听之下好像并没有什么,可实际上按照江都国学的考入标准来说,十七年能考入已然很是了不得了,更别说两年就升到了乙班。

    有乙班自然就会有甲班、丙班之类的存在,但这里说的“甲、乙、丙”并不是用以区分优劣的,更多是代表国学生学业的进度。江都国学对于学生结业是有条件和标准了,要通几经以及每年每季的考课要取得什么等级的成绩才能算是完成学业从国学毕业出去入仕做官。

    也因此,甲、乙、丙班的存在是为了划分不同学业进度的国学生。一般来说,初入国学的学生都入丙班,通识一经并考课取得乙上及以上成绩的即可升入乙班,完成乙班的学业要求后便可升入甲班。其实这有点像是百里漾前世的年纪制,但是国学之中的甲乙丙班制一切以学生对经书典籍的研习程度为准,并非所有学生入学后都必须在丙班,也并非班里的学生都是年纪相仿的,如秦致方这样年纪轻的在乙班中也是少数,但三十岁的也有,大部分都是二十来岁。

    在这种制度之下,年龄不是划分甲乙丙班的依据,更不是结业的条件。只要学生能够完成相应的考核,哪怕十六岁乃至十四岁结业都可以。但这种天才神童翻遍上下几百年都难以寻到一个,大部分能在二十五岁之前结业出国学入仕已经算是年少有为了,还有些则是三十岁了还在国学之中进修,成为“留级生”。

    为了避免过多的占用资源,“留级生”是不能一直“留级”下去的。江都国学的学制是五年,但总有人因为各种原因不能顺利在五年内结业。为了照顾到这些学生,国学多预留了两年给他们,但是若在七年内学生还不能完成学业,国学只能对该生做清退处理了。

    依照这种制度,秦致方在国学生之中都算得上是极为优秀的了。优秀是个形容词,而很多形容词是对比出来的。

    秦致方的衣服是江都国学生的统一袍服,但是颜色已经褪了一些,边角位置更是呈现出一股发白起毛的迹象,这说明他的袍服是经常换洗、洗的次数过多导致的。他身上半点配饰都没有,露出来的手掌在关节、虎口处可以看到一些厚茧,说明他经常干活。再加上他的言行举止,以及他自己的说法——父母都是普通百姓,在郡城里做着小生意,足以推测出他的家境确实不怎么富裕,衣食温饱是达到的,但是家中恐怕并没有太多的余钱供他读书。

    又是一个与傅殷一样,以平民之身考上江都国学的学子。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你现在阅读的是< "https:" >

    < "https:">哇叽文学网提供的《成为诸侯王之后》 130-140(第5/12页)

    “秦兄大才,怕是用不了多久就能够从国学结业入仕了。”百里漾看秦致方的眼神瞬间就不一样了,多了欣赏与敬佩。

    毕竟以当下的情况来看,即便是以同样的年龄考入江都国学,平民出身的学子无疑是比世族大家出身的学子要更优秀的。因为平民学子与世族大家子弟相比存在“先天不足”的短缺,可最终能够克服这个短缺考入国学,已经不单单是天资过人的问题了,还有比常人百倍的勤奋。

    但这样的人终究只是少数,对于这些少数,百里漾还是很愿意高看一眼的。若是有机会,他更愿意给予这样的学子机会,可惜人还是太少了。

    没办法,时代条件所限,口子是要一点一点慢慢打开的。

    百里漾只能在心里感慨。

    此时距离高皇帝下令开设官学不过二十余年,在此之前是世族大家长期把持官位以及典籍,阻断知识向下流通的渠道。设立官学的目的之一便是打破这种垄断,但短期内成效并不是很明显,不管是太学还是底下的郡国学、县学,出身大族、权贵之家的学生依旧是占到了大多数,平民学子少得可怜。

    如今即便是出身平平的人也有更多的机会接触到书籍知识了,但真要走上这条路对于这些人以及背后的家庭来说依旧是很艰难的。

    首先面临的酒是经济问题。人都说“穷文富武”,但这里的文仅是相对于武来说的。对于一般的平民百姓来说,读书是一个需要不间断投入且耗费巨大的投资,既然是投资,那就必然会有风险。成了自然是跻身士人之阶、光宗耀祖,败了可就是彻底败了,家底都要搭进去。

    虽然官学设立之初也考虑到这一点,凡考入官学的学子都能够免学费乃至学杂费,也就是笔墨纸砚这些东西都会定时提供一定的量,甚至考入郡国学乃至太学,还会每个季度给学子发放一定的银钱衣食,让他们可以“带薪上学”。

    可仅有这点钱是不足够的,或者说这些钱仅仅是理想状态下可以供一个学生完成学业的花费。但现实往往不是理想,学生除了学业还有生活,还需要与同窗、师长进行社交。社交是需要花钱的,有一群出身世家大族、身居高位尊位的师长在,一次出游、聚会的花费甚至比学子一整个季度的生活花费还要多。

    因此很多出身一般的学子会在学业之余去做一些营生赚钱补贴家用或是自己的生活费。秦致方现在做的就是类似“勤工俭学”的活计,典籍室的活计相对比较轻松,以他的能力也能够轻松胜任。

    对于百里漾的夸赞,秦致方嘿嘿笑了笑谦虚表示自己不是什么大才,也就是记性好点,看东西看一两遍就能够记住,别的也没有什么。

    百里漾惊,与颜漪对视一眼,在她眼眸中也看到了些许惊异,没想到秦致方还是一个过阅读模式加载的章节内容不完整只有一半的内容,请退出阅读模式阅读

阅读模式无法加载图片章节,请推出阅读模式阅读完整内容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博仕书屋阅读榜

博仕书屋新书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