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117章 参军 半夜留了书信跑去报名参军。……  我靠种田养活二十万边军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本站最新域名 m.boshishuwu.com

    

    第117章 参军 半夜留了书信跑去报名参军。……

    将幽州曲花间收纳幽州, 又组建军队的事,很快便被一些消息灵通的势力知道了。

    徐广义原先广发檄文声讨曲花间,称其欲借皇室血脉行事。

    他虽然颠倒黑白,想把自己头上的黑锅往別人身上甩, 但天下人都不是瞎子, 自然知道挟天子以令诸侯的究竟是谁。

    可如今曲花间组建军队, 又让幽州大小官员俯首称臣, 算是彻底撕破了那层窗户纸, 一时间引来骂声一片。

    有读书人原先还称他救济流民有仁善之心, 现在则反过来说他做这些不过是沽名钓誉,想收揽人心。

    曲花间对此不置可否,既然选择了这条路,还怕別人说什麽?如今周朝盘踞各方的势力, 有几个是名声好听的?又有几个没被这些读书人骂过?

    谁是好人, 谁能让百姓活得安稳, 不是读书人寥寥几句酸腐文章说了算的。

    百姓养家糊口都已经很困难了, 哪有时间和那些十指不沾阳春水的读书人讨论这些,他们只知道,谁能让自家吃饱饭, 谁当家的苛捐杂税最少。

    可成也读书人,败也读书人,曲花间虽不介意自己的名声,却也不能放任不管, 如今手下得用的文人除了杜文君和学院那些夫子,就只有严子渊那一班大小官员。

    府衙官员要负责维持衙门运转,也顾不上这头,若要统治一方土地, 文人也是必不可少的。

    无奈,曲花间回到渔湖镇的第一件事,便是请石夫子出马,同样写了数篇文章,以应付那些铺天盖地的负面文章。

    新学夫子的资薪待遇不错,吃住也都有保障,石举人在渔湖镇待了几年,生活得十分惬意,早将这裏当成了第二故乡,日常交际间也对曲花间的为人颇为赞赏。

    还没等曲花间开口,他便写了数篇华美的文章,让弟子郭垂文送过来了。

    这些文章有描写渔湖镇市井百态,百姓安居乐业的,也有歌颂曲花间以及严子渊之功劳,将幽州治理得越发繁荣的,还有对徐广义颠倒黑白泼脏水的讽刺之言。

    除此之外,他还特意写了一首工整对仗的押韵小诗,将曲花间从外貌到性情上上下下夸了一番。

    曲花间看完所有文章,脸上略带薄红,将那首小诗扣下后,让人将剩余的文章誊抄数份散播出去。

    等人走出书房,穆酒探头看着人走远后,才悄悄摸到书案边,将那首小诗抄写了两份,一份揣进怀裏,另一份夹到了那一叠文章中间。

    石举人虽不如黄伯恩那般出名,也是小有名气的大儒,这些文章一出,不说方向逆转,好歹也挽回了曲花间在一部分人心中的形象。

    不过曲花间暂且顾不得这些事,穆酒将他送到镇上后,第二日便回了边城调兵,他则安排着广征劳役给渔湖镇修建城墙。

    渔湖镇人口数十万,早已超出一个镇子的规模,如今已然举旗起事,幽州也纳入麾下,干脆便升镇为县,再修筑上城墙。

    于此同时,征兵的动作也没停下,除了渔湖,还在整个幽州范围內征兵。

    因入伍待遇好,身后事也有保障,且曲花间在幽州的名声很好,百姓响应还算积极。

    短短一个月,便征满十万兵士,其中渔湖成为征兵主力,征集了六万兵力,府城和连城次之,两处一共征集了两万人,幽州其余五个县加起来才有两万人。

    经过一番思量,他令杜山君和林茂暂代主将,各领五万兵,有条不紊的开始训练起来。

    ——

    褚大家裏两个儿子都满了十六岁,他自己也才四十出头,算下来家中有三名男丁。

    是以也得出一口人参军,大儿媳身怀六甲,小儿子小山还未成婚,便自告奋勇要代替父亲和兄长参军。

    他们这一家子在渔湖算是家境不错的了,不仅有二十多亩地,还替东家种着棉花,免服兵役的免征税也不高,家裏是有些余钱的。

    媳妇揪心小儿子,说寧肯出钱也不让儿子上战场,钱都准备好了,小山却半夜留了书信自己跑去报了名。

    新学开办的那一年,小山十五岁,刚好可以去蒙学班读书,褚大想着家裏有个人识字也是好的,便送他去念了一年书。

    褚小山读书不怎麽样,没能考进经学院,读到十六岁便退学了,虽是如此,但写封信,和教家裏人识得几个大字是没问题的。

    信裏尽量用的都是家人认识的字,是以写得简短。

    小山说家裏如今这般光景全仰赖着东家,若是家家户户都用从东家那裏赚来的钱交免征税,人人都不愿参军,那将来东家兵败,渔湖镇还能存在吗?

    这话可以说是渔湖镇大部分人的心思,这裏简直像是传说裏的世外桃源,只要辛勤劳作,人人都能过上好日子,若是去了別处,或是这裏换了主人,恐怕再没有这样好的日子了。

    褚大本就觉得应当响应东家的号召,但也要顾及媳妇的想法,正想说让大儿子去把小山追回来,媳妇却阻止了他,她想通了,决定支持小儿子的做法。

    “小山说得对,要守卫咱们这片土地,光靠东家一个人是不够的,咱们都该出力才是,大山哪,你快些收拾些衣服干粮,给你弟弟送去。”

    大山媳妇挺着大肚子,坐在家裏唯一一张带靠背的椅子上,出声提醒婆婆,“娘,哪儿用得着这些?村长不是说了嘛,去参军的汉子们啥都不用带,衣裳吃食上头都会发。”

    褚大媳妇正想说些什麽,外头传来村长的声音,“褚大,褚大在屋头没!”

    “在呢!”褚大应了一声,赶紧出门去,褚大媳妇也跟着出去迎客。

    村长并没进屋,隔着篱笆递给褚大一角碎银子,“镇长说了,凡是入伍的都可以预支一个月的军饷,小山那孩子孝顺,说自己在军营裏有吃有住的,用不上银钱,叫我带回来给你们嘞。”

  &阅读模式加载的章节内容不完整只有一半的内容,请退出阅读模式阅读

阅读模式无法加载图片章节,请推出阅读模式阅读完整内容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博仕书屋阅读榜

博仕书屋新书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