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53章 丰收 春去秋来,又是一年金黄季。……  我靠种田养活二十万边军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

本站最新域名 m.boshishuwu.com

处产业的管事都将上半年的营收情况汇总后送了过来。

    曲花间现在手下产业不少,青岱县和金陵的葡萄酒、肥皂、火锅底料作坊都是走的生产批发路线,如今规模成熟,产量不少,刨去开销,半年便有近三十万两的利润。

    还有遍布各地的火锅店、卤味店以及专门零售肥皂和幽州山货的杂货铺,也有十多万两盈余。

    大头的则是由秦家代为售卖的幽州名贵药材和借顾家名头贩卖的冰铺,这两样加起来堪比前者数个产业,足足有四五十万两。

    不过硝石制冰有季节局限性,过了八月后基本就没什麽人买冰了,下半年收入应当会少一些。

    不过曲花间还是很满意,刨去今年收容流民和给边军买粮以及建造弓弩坊的开销,他现在也是有三十多万两存款的人了。

    折算成金子,都有三百多斤,放在现代,是谁得到这麽多黄金晚上做梦都会笑醒的数量。

    回想起当年怀揣着五十两黄金南下买粮也仅够养活几百佃户的日子,现在的曲花间也算是个有名的大商户了。

    享受了一会有钱人的快乐之后,曲花间又回归现实,提笔写信。

    他让老吴除了采购一批布匹和带籽原面外,剩下的银两留够周转资金后全部换成粮食。

    去年常青二州遭遇洪灾,听说雍州和梁州也一直干旱,直到今年都没缓过劲来,粮价上涨得厉害,往年只要一两多便能买到一石的陈粮,今年也涨到了二两,这还是曲花间作为老客户大客户才有的价格。

    手裏有粮,心裏不慌,曲花间将自家田庄今年产出的新粮全部封存起来,保证了即便来年再有自然灾害,也不至于断粮后,这才放下心来。

    至于买带籽原棉,一是比摘干净弹好的棉花便宜许多,二则是曲花间打算试试能不能在北方种植棉花。

    棉花喜温喜光,自棉种传入周朝后便一直只有南方有人种植,但曲花间记得,华国最好的棉花可是产自极北之地新疆。

    新疆地处西北,但同样都在北方的东北应当也是可以种植棉花的,只是没人会种而已。

    事在人为,总要实践了才能知道到底行不行。

    等老吴收到信后采购了带籽原棉再运往幽州还需一些时日,曲花间便去了趟渔湖田庄。

    秋收完毕后便是漫长的农闲,有了粮食的佃户们开始修建房屋,这一年裏陆陆续续修建了不少房屋,已经有许多人从最初安置流民的大房屋裏搬出去各自居住了。

    现在只差少部分家裏人口少的,在其他人的帮助下还在忙碌。

    曲花间选了块空地,雇佣会建房的佃户修建了一个弹棉作坊,又凭着幼时记忆让人制作了一件件弹棉花的工具,只等棉花一到,便开始弹棉花制作棉衣棉被。

    棉衣是给边军将士的,棉被则是预备卖给渔湖田庄的佃户们。

    去年佃户们初来乍到,全靠所有人挤在一起报团取暖和边军将士们支援的久棉衣才度过寒冷的冬日。

    今年卖粮有了些许余钱,好多人家都有买棉被的打算,但幽州城棉商不多,且价格昂贵,佃户们买不起,便问到陈成那裏,陈成又写信汇报给曲花间。

    曲花间本就要给边军置办冬衣,捎带着给佃户们买些回来也是顺手的事,顺便还能将收粮的资金回笼一些。

    从南至北的曲家商队每次都会经过渔湖田庄,经常会有人托他们帮忙带一些生活用品,这样既方便佃户,也能让商队成员挣些零花钱。

    只是像棉花这样体积庞大的货物不好占用商队的货物空间,才会找到曲花间这裏。

    阅读模式加载的章节内容不完整只有一半的内容,请退出阅读模式阅读

阅读模式无法加载图片章节,请推出阅读模式阅读完整内容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

博仕书屋阅读榜

博仕书屋新书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