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最新域名 m.boshishuwu.com
妃生的女儿以及一个行四的儿子也带来了。长夏王带着妻儿往宣室殿拜见皇帝,他家四郎受不了在御前拘谨的氛围,说要出去玩。皇帝对几年都不见一回的皇孙还是慈爱的,看小孩坐不住,又见外边天气尚好,不算很冷,便让宫侍带着人出去玩了,让伺候的人小心照看着。
长夏王向来荒唐好色,他与王妃只诞育了一女,与其他的莺莺燕燕生了十几个儿女,其中最宠的就是这个与宠妾所生的四郎。据闻他还有立此子为王世子的想法,但他也不算完全没有脑子,请立王世子的折子恐怕前脚上了皇帝的御案,后脚就能被皇帝下旨申饬骂得狗血淋头。不过这儿子在长夏国虽然没有王世子的名分,但过得日子比王世子也不差多少了。
想也知道,以长夏王的德行,他宠出来的儿子即便没有十分肖父,也有三、四分了。而事实也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你现在阅读的是< "https:" >
< "https:">哇叽文学网提供的《成为诸侯王之后》 160-170(第2/14页)
是如此,他这儿子被他养出了一副骄横跋扈的霸王性子。这次阿荧受的委屈也是源于这位长夏王之子。
他从宣室殿一路踢踢踏踏出来之后,迎面撞上了阿荧与八皇子。八皇子辈分上是阿荧的小叔叔,但两个小孩年纪差不多,自小便是一道玩的。这次百里漾从江都给阿荧又带回来几个布偶,阿荧便约了八皇子一道玩耍。中途两个小孩碰上了同样年纪相仿的长夏王家的四郎,四郎便指着他们俩要他们陪他一起玩。
阿荧和八皇子从来没有见过这个堂兄/侄子,但早就被长辈告知过近来宫里会进来一些他们之前没怎么见过的孩子,那些都是他们的堂兄弟妹/侄子侄女,他们若是遇见了要有礼数,要敬爱兄弟姊妹/爱护子侄。两个小孩都是乖巧的孩子,将父母长辈的教导记着了。
这次遇到了一个没见过的,又听身边伺候的宫侍介绍说是四叔家/四哥家的孩子,即便有点不太高兴长夏王家的四郎说话的语气,但还是同意一起玩了。
三个小孩一起玩,旁边还有宫侍看着,按理说不会出什么事的,但问题是长夏王家的四郎被宠出了一个霸蛮不讲理的性子,从一开始他就要指挥阿荧和八皇子,让他们听他的话,不然就要惩罚他们。
太子是事后听随身伺候阿荧的东宫宫侍禀报当时的情况的,宫侍知道太子的脾气,不敢多说别的,只将当时的情况清清楚楚地如实说来。
从一开始,长夏王家的四郎对着阿荧和八皇子就是一副颐指气使的蛮横霸道姿态,阿荧和八皇子从来都没有见过这么讨厌的人,没过多久就不想和他玩了。两个小孩要走,长夏王家的四郎一见他们竟然不跟自己玩了,脾气上来,不让他们走。阿荧才不理这个讨厌鬼,拉着八皇子就要走。
转身之际,谁都没有想到长夏王家的四郎突然冲上来推了阿荧一把,还要抢阿荧手里的熊猫布偶,八皇子愣了一下上来阻拦,结果也被他推了一把。这个突如其来的发展把周围的宫侍都吓得不行,赶紧拉开他们。这三个不是太子之女就是皇子皇孙,宫侍哪里敢再让他们凑在一起,若是再起冲突有个万一,他们一万个脑袋都不够砍的,纷纷带着人走了。
“阿荧和小八可有受伤?”百里漾眉头已经紧紧皱起来了,担忧问道。
太子:“阿荧手上擦破了点皮,小八手崴了一下,太医看过说没有什么大碍。”他脸色有些沉,一看就是为此事不高兴。
百里漾也气,“老四是怎么教儿子的。”他固然不喜长夏王家的四郎的作为,但才几岁的孩子,长成这个德行,长夏王难辞其咎。想到前年这厮醉酒当街纵马,言辞还对椒房不敬,加上今日这桩事情,他对长夏王更多了几分厌恶-
作者有话说:更新啦,求评论[可怜]
第162章 长夏王
“哼, 郡主有什么了不起的。你爹就是个病秧子,活不了多久的,到时候你就惨兮兮的了。”
当禀报的宫侍将长夏王家的四郎推到阿荧和八皇子后叉腰得意洋洋说出的话复述出来, 百里漾猛一拍桌子,震得手边的茶水都翻洒出来,目光瞬间冷厉无比,盯着宫侍确认,“他当真是这么说的?”
“回五王, 奴婢绝不敢错漏一字。”宫侍跪下道。
“百里涌简直欺人太甚, 他是打量着我们兄弟好性么?!”百里漾又是一拳砸在桌面上, 震得整张小桌都有些移位了。
一个五六岁的孩子说出这种话,必然不会是出自他自己形成的认知, 必须得是亲近之人在他面前说过类似的话,而且还是说了不止一次才能成的。这个人除了长夏王还会有谁?他竟不止一次在私底下咒太子早死, 其心可诛!
长夏王简直该死,他背地里咒太子死, 连带着他的儿子也跑来欺负阿荧。这事绝不能随随便便就过去了。
“阿兄, 此事如今有谁知晓?”气归气, 但此事要如何如何处理也得有个章程。百里漾暂时将气顺下去,旁边的宫侍上前收拾掉他面前被打翻的茶水,重新换上了一杯。
事情发生时除了阿荧与八皇子以及长夏王的四子,在场的都是跟着伺候的宫侍,阿荧这边是东宫的人,八皇子身边有刘妃宫里的人,长夏王四子这边跟着的也是在宣室殿里伺候的人。
太子知道了这事,八皇子回去也会与刘妃说,长夏王估计也会知道自己儿子闯了祸, 剩下的就是皇帝会不会知道这件事了,若是知道了,会知道多少?
一个人如何看待一件事,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他对事情的全貌知道多少。
就比如这件事情,若是没有前面的那句话,这事不过就是三个小孩之间闹了点不愉快罢了,皇帝顶多是觉得长夏王不会教儿子致使其四子过于骄横、不敬长辈,对长夏王骂一顿,最后也不会怎么放在心上。可若是有了那句话,性质就完全不同了。太子是国之储副,是君,而长夏王是臣,臣子在背地里当着儿子的面诅咒君王要死,是大不敬之罪。
百里漾出京就封多年,已不如太子了解宫内尤其是宣室殿那边的情况。能在皇帝身边伺候的宫侍不会不知道长夏王四子骂出的那句话意味着什么的。也正因为知道,也会因此恐慌。
长夏王不会主动让皇帝知道这件事情,他没有那个胆。东宫这边也不能主动拿着这件事情跑到皇帝面前要他去惩治另外一个儿子,刘妃那边不愿意掺和进东宫与已封王的成年皇子之间的斗争也不会主动去说。那么皇帝唯一可能知道的途径就是宣室殿的宫侍的禀报了。
那些宫侍敢不敢说,什么时候说?这都阅读模式加载的章节内容不完整只有一半的内容,请退出阅读模式阅读
阅读模式无法加载图片章节,请推出阅读模式阅读完整内容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