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分卷阅读147  学者综合症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本站最新域名 m.boshishuwu.com

    团队投入拓扑绝缘体薄膜的制备。

    不同于反氢项目中的常规材料,这次需要的薄膜不仅要具备极高的导电性能,还要能在百万摄氏度的高温下保持稳定。

    实验室里,镀膜机24小时不停运转,顾玺常常守在仪器旁,双眼布满血丝,却不肯离开半步——材料是整个装置的基础,哪怕一丝微小的缺陷,都可能导致整个项目失败。

    韩漓则面临着更大的挑战:设计一套能承受极端高温和强磁场的真空腔体。

    他带领团队查阅了全球所有核聚变装置的设计资料,将传统不锈钢腔体与新型陶瓷材料结合。

    经过数十次的爆炸测试和高温模拟,终于研制出一套直径3米、壁厚仅5厘米的真空腔体,重量比传统设计减轻40%,却能承受1500摄氏度的高温和2.5特斯拉的强磁场。

    最关键的磁约束控制系统,由宁一帆和柏瑾之共同负责。

    柏瑾之编写的量子调控算法,能实时调整磁场强度和分布,精准抵消等离子体的不稳定性;

    宁一帆则主导开发了一套激光监测系统,通过激光干涉仪,实时监测等离子体的温度、密度和形状,为磁场调控提供精准数据支持。

    实验启动那天,整个研究所都笼罩在紧张的氛围中。

    这是研究所的第二个项目,耗时11个月,将近一年。

    但对众人来说,一切都是值得的。

    当顾玺按下启动按钮,装置内的等离子体瞬间被点燃,屏幕上的温度监测仪跳到1.5亿摄氏度,约束时间开始缓慢跳动。

    “500秒!”

    “800秒!”

    “1000秒!”

    夏清秀的声音随着数字的增长越来越激动,当时间定格在1200秒时,实验室里再次响起雷鸣般的掌声。

    《新型核聚变装置》的成果发表后,顾玺研究所彻底在国际核聚变领域站稳了脚跟。

    国际原子能机构主动发来邀约,希望他们能牵头制定全球新型核聚变装置的技术标准。

    国内的能源企业更是直接签订合作协议,计划基于这项技术建设全球首座商用核聚变发电站。

    第118章

    紧接着, 顾玺研究所相继推出《核热推进发动机》《反物质能源应用》等项目接连启动。

    《核热推进发动机》项目中,研究团队将高温超导材料与核反应堆结合,研发出推力比现有技术提升5倍的发动机, 为深空探测提供了核心动力。

    《反物质能源应用》项目里,研究团队成功将反氢原子的能量转化效率提升到80%, 研发出全球首个反物质充电池。

    虽然体积仅有巴掌大小,却能为一台电脑持续供电一年。

    每一个项目的突破, 都让顾玺研究所的“含金量”更上一层。

    科研人员从最初的十几人,逐渐增加到30人、50人,不到两年时间, 研究所正式研究员已突破百人。

    ? 如?您?访?问?的?W?a?n?g?阯?F?a?b?u?页?不?是?????????ē?n???0?②???????o???则?为?屾?寨?站?点

    国内顶尖高校的博士、海外归来的科学家,纷纷慕名而来。

    研究所成立的第23个月, 一份来自国家科技部的红头文件, 送到了顾玺的办公室。

    ——自今日起,顾玺研究所正式升格为“顾玺国家级重点科学研究院”。

    成为国内量子科技、核聚变能源、反物质应用领域的核心科研平台。

    紧接着, 一群身着军装、气质沉稳的人找到了顾玺。

    为首之人拿出证件, 郑重地说:“顾院长,我们是国家安全部的工作人员,从今天起,负责研究院的安保工作。”

    随着顾玺研究院的成果越来越多,尤其是核热推进发动机、反物质能源等涉及国家核心安全的技术,安保级别自然升级。

    此前外招的保安团队,虽然尽职尽责,但在保密措施、应急处理等专业能力上,已无法满足国家级科研机构的需求。

    国安团队的入驻,带来了全方位的安保升级。

    研究院入口处增设了人脸识别、指纹验证、虹膜扫描三重安检系统,所有进入核心实验区的人员, 都需要经过严格的身份核验和背景审查。

    实验数据采用国家级加密算法,每一次读取、传输都有详细日志,哪怕是顾玺本人,也需要双人授权才能调取核心数据。

    研究院周边更布设了360度无死角监控,24小时有国安人员巡逻,甚至在空中启用了无人机反制系统,防止任何非法窥探。

    曾庭轩对此感触最深。

    他负责的核热推进实验室里,存放着核心反应堆部件。

    此前他每天下班前都要反复检查门窗、锁具,生怕出现意外。

    现在,国安人员会在每天实验结束后,与他一起进行双重清点和封存,甚至连实验室的通风系统都安装了保密监测装置,确保没有任何技术信息泄露的可能。

    有国安部门守卫,众人都觉得更安心了

    安保升级的同时,研究院的规模也在飞速扩张。

    新建的实验楼拔地而起,里面配备了全球最先进的低温实验室、核聚变模拟舱、反物质储存装置。

    人才公寓、科研图书馆、健身中心等配套设施相继建成,为科研人员提供了舒适的工作和生活环境。

    越来越多的国家级重大项目落户这里,“顾玺研究院”的名字,逐渐成为高端科研项目的代名词。

 阅读模式加载的章节内容不完整只有一半的内容,请退出阅读模式阅读

阅读模式无法加载图片章节,请推出阅读模式阅读完整内容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博仕书屋阅读榜

博仕书屋新书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