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60-70  汴京食记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本站最新域名 m.boshishuwu.com

   到夜里,陆琼面对铜镜卸下头 簪,又 想起方才 的事……

    随后便彻夜失眠。

    ……

    雨后春笋冒得 快,玉蕈也不 甘其后。

    不 过玉蕈多指银耳,或是上等的菌类,如今市集里常见的便是普通菌类。

    香菇一早便有人送到陆记,陆琼将它们泡在水里,打算先 熬高汤。

    煮玉蕈的汤底一般使用鸡肉、鸡架骨或者是猪肉、猪骨熬,跟别 的并 无不 同。洗净、切成块,倒入清水里,魏盼便帮着 看火。

    熬汤时,陆萱便帮忙洗香菇,撕成小块,更入味,才 一会儿,她便闻到汤底的香味:“好香……”。

    听见这话,陆琼也知道汤底差不 多熬好,果真见锅里的汤色透亮,开始咕咚着 ,便放入姜片、香菇,叫魏盼取走一部分柴火。

    最后倒入小米酿成的黄酒,水的动 静也下去了,继续煮到香菇变得 软烂,入味,还加了些红枣、枸杞,味道也会更有层次。

    出锅前,陆琼用勺子盛到碗里,吹凉了,才 尝尝味:“有些淡了。”

    她便加点盐,顺手搅拌几下,炖上小半会儿就出锅。

    酒煮玉蕈不 仅美 味,也养生,更是文人雅士偏好的佳肴,不 过到了陆记,全都沦为市井的吃食。

    卖相亲民,价钱也亲民,便迎来不 少书生前来品尝。

    不 过见了他们,陆琼总会想起杜闲人的话本,可惜附近没听过类似的事情。

    有点可惜。

    这帮是城南私人学堂的学生,鲜少到这边闲逛,今日也是临时起意。

    郝晓仁便是其一,个子瘦小,夹在其中也不 显眼,旁人在闲聊,他也不 插话,只埋头 吃汤饼。

    对他们说到的话本一事,并 不 关心。直到灶台那边传来笑声,一道熟悉的身影将他吸引了。

    那是魏荣的姐姐?

    郝晓仁眯起眼来,可他记得 魏荣说他姐离家出走了……

    他把这事记心里,飞快地把余下的汤饼吃光,对着 旁人说一声,便很快离开。

    ……

    虽是早春,可夜里的气温仍旧地,有时还会有霜冻。

    这日醒来,陆琼便打算趁着 去铺子前,带着 两个小帮工把菜种子种了,这样便能提高成活率。

    许是起得 早,加上两人昨夜还熬晚了,她们便接连打呵欠,眼下的乌青也重。

    陆琼在地里挖了小坑,魏盼便撒种子,陆萱提着 小竹筐,在后边无精打采,站着 都能闭眼打瞌睡。

    直到雪儿也跟着 在地里撒腿跑,还学陆琼刨地,将刚播好的种子翻出来,陆萱也跟着 嬉闹。

    陆琼一直埋头 挖,等回过身来,就见到眼前一片狼藉,偏偏二 人一狗都无辜地睁着 眼前看她。

    陆萱身上沾了不 少泥,不 明所 以地问一声:“阿姐怎么停下来?”

    罢了,不 过就是重头 再来……

    随后叫陆萱在一旁摁住雪儿,效率也高了不 少。等播种完种子,陆琼便在竹筒下钻几个孔,做成一个简易花洒。

    水流顺着 洞眼滴下,便不 会浇坏种子。

    不 过还是耽误了时候,去陆记的时候都日上三 竿了。

    第64章 寒食节

    汴京的食客皆贪新鲜,使得酒煮玉蕈很快成为 陆记最受欢迎的菜品,几乎每日都抢空。

    后来她们便会提前备好食材,这样等食客来时就 不至于手忙脚乱。

    今日杨姐儿 带着陆萱去后巷的水缸择菜,期间还 叫挑夫到汴河打水,费了大半缸水,玉蕈、红枣、枸杞才依次洗净。

    提起水里的竹筐,水便顺着漏孔往下流,杨姐儿 端着沾上水珠的香菇进店,跟陆琼说一声,便又出去处理别的食材。

    她们洗香菇时也 顺带撕成块,这方便了陆琼,熬完汤汁就 能直接倒香菇。

    可 她还 是觉得,这道菜用银耳比香菇好上许多,不论是口感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你现在阅读的是< "https:" >

    < "https:">哇叽文学网提供的《汴京食记》 60-70(第8/18页)

    还 是味道……

    魏盼生着火,脸上被火烤得发红,睁大眼睛好奇问:“银耳长什么样?”

    这几日总是听 陆琼念叨银耳,可 她还 未曾见过,就 是听 也 是初次听 。

    “哐当”——陆琼把锅盖严实,雾气都被锁在里边。

    “银耳……长在特定的树上,可 惜汴京没 有。看 起来像鸡冠,边缘卷起来,有点白,也 有点阅读模式加载的章节内容不完整只有一半的内容,请退出阅读模式阅读

阅读模式无法加载图片章节,请推出阅读模式阅读完整内容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博仕书屋阅读榜

博仕书屋新书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