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22、上位要烧三把火  天幕直播朕的恋爱史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本站最新域名 m.boshishuwu.com

sp;也正因如此,才有了华国史上第一册系统化、独立成册的管理学典籍问世,主要著作者正是田圆,比西方国家早了数百年!

    主播之前说圣祖一手创立了文学盛世的根源之一就在此,因为在这个时期,催生出了大量系统化的专业体系书籍与思想,为后世学术的蓬勃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石。】

    天幕这意思是,著书立说,流芳百世!

    这八个字,如同带着千钧重量,狠狠砸在每一个文官的心头。这几乎是所有读书人梦寐以求的终极理想。他田圆,一个“叛徒”,竟能凭借这被视为不入流的实务之说,在后世的青史文脉中保留一席之地,其著作更被尊称为典籍!

    先前那些对田圆“变节”行为不齿的目光,此刻已被巨大的羡慕甚至嫉妒所取代。若能参与此等盛事,名垂千古,那么暂时的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你现在阅读的是< "https:" >

    < "https:">哇叽文学网提供的《天幕直播朕的恋爱史》 22、上位要烧三把火(第2/3页)

    政治站队,又算得了什么?一时间,看向田圆的目光复杂无比,但其中渴望与热切,已彻底压过了鄙夷。

    许多原本坚定的反对派内心剧烈动摇。如果反对的最终结果是被时代无情地边缘化,而顺势而为,却能换来参与创造流传后世经典的机遇……这其中的利弊,已然清晰得令人心惊。

    田圆本人那张圆脸笑得更加灿烂,仿佛能渗出水光。未来他不仅保住了官位,更获得了名垂青史的机会,这桩买卖,实在是做得太值了!他甚至颇为得意地环视一周,仿佛在说:“诸位,识时务者为俊杰啊。”

    至于天幕中提及的“西方国家”,想来此时必是蛮荒未化之地。尽管此时的晟朝君臣对遥远的西方具体为何概念模糊,但天幕那句“早于西方数百年”所带来的优越感与文明自豪感,是实实在在的。

    皇帝眼中精光闪烁,嘴角难以抑制地微微上扬。西方“夷狄”之地,文明未开化之所,其学问竟晚于我大晟数百年?

    这天幕不仅预示内政革新,更昭示着大晟在文治上,亦将远迈海外,睥睨寰宇!这是圣祖的功绩,亦是整个晟朝江山的荣耀,这极大地满足了他作为天朝上国君主的骄傲。

    群臣同样与有荣焉,一种“我朝乃天下文明之中心”的集体认知得以强化。之前对新政的些许疑虑,在这种宏大的文明叙事与个人青史留名的诱惑面前,顿时显得苍白而微不足道了。若能参与缔造这远超外邦的文明成果,岂不是身为臣子的无上荣光?

    部分人看向黎昭的目光,充满了热切与折服。这位殿下不仅是天幕认定的君主,更是能带领帝国走向强盛、开创前所未有之局面的明主。

    紧跟瑞王不仅有官做,更有千古留名的可能。而圣祖表现出的政治手腕也让他们确信,这是一位能成事、也能让追随者获得超额回报的雄主。

    而在这一片激荡的情绪中,黎昭作为穿越者,心情却更为复杂澎湃。他感觉心脏像是被一只无形的手紧紧攥住,又猛地松开,奔涌出滚烫的血液。

    他感到自豪,更有一丝历史的恍然。他曾在另一个时空听闻一种论调:为何许多系统化的专业知识著作起源于西方?是因为西方人更聪明吗?

    不,不是的。

    穿越至此,他深刻感受着这片土地上古人的智慧与深邃。并非不聪明,而是古代的知识体系大多融于庞杂的学说思想之中,侧重于服务国家治理与个人修养,讲究的是经世致用、微言大义,使得许多宝贵知识以分散的、经验诀窍式的形态存在,未能普遍升华为高度抽象化、逻辑严密的理论系统。

    而他,他们,未来做的,就是亲手为这条全新的道路打下第一块基石。

    一股前所未有的使命感席卷了他。他甚至能“听”到历史长河在此处轰然转向的奔流之声。

    他未曾想到,自己未来推动科举改革的举动,竟会成为撬动这套系统理论成型的关键支点!这真是一种无法言说的、震撼人心的伟业。

    他可以站在巨人的肩膀上,在这历史的关键岔路口,凭借自己的双手,去推动文明实现一次飞跃!

    或许未来的华国学子们,在学到专业课时,导论部分会郑重写道:“本学科体系奠基之作,源自我国古代《xx》典籍……”

    他不知该怎样去分享这份激越的心情,去分享这份洞见历史脉络的震撼与舍我其谁的使命感,他想马上见到明臻,想抓住他的手,告诉他:“我们正在创造的,远不止一个盛世!

    此刻的明臻,亦在宣纸上缓缓写下“系统化”、“独立成册”,“西方国家”这几个关键词。他不知古今表达是否存在差异,但他是否可以理解为——一套全新的、足以传承后世、自成体系的学问框架,将在他们手中亲手建立起来?这其中所蕴含的意义,早已远超一次简单的政策调整,这是在与时间角力。

    【而圣祖的第三道圣旨,则是开创文学盛世的另一个根源——兴办开明学宫。理由很充分:既然科举都要加试专业科目了,那总得有个地方系统性地教授这些学问吧?】

    此时的众臣,还沉浸在“著书立说,流芳百世”的激荡心情中未能完全平复,思维几乎与天幕的叙述同步。

    嗯,没问题,非常没问题!太学、国子监教的都是圣贤经典,自然需要再办一所专门的学府来教授这些加试的实学。

    若有必要,他们甚至愿意亲自去讲学,就讲自己未来编纂的典籍,美哉美哉!流芳百世,乐哉乐哉!几乎所有人都顺着这个思路,想象着一派和谐的教育革新图景。

    然而,天幕接下来的话,瞬间打破了他们美好的幻想。

    【这可给刚刚经历了一波三折、心有余悸的官员们吓坏了!】天幕的语气带着一丝同情般的调侃。

    【群臣抓耳挠腮,这开明学宫的名头,听着怎么那么像稷下学宫?那种百家争鸣、思想不受管控的地方?!前车之鉴还历历在目,他们不敢再硬顶,只好找了一位德高望重的老臣,斟酌着用词,小心翼翼地去问陛下:“不知......陛下欲如何兴办此学宫?”

    圣祖的回答言简意赅,却石破天惊:“召诸子百家,工巧技艺之师,齐聚学宫,不拘一格,开府授课。”

    简单来说就是:朕既要学术型人才,也要技术型人才!学宫面向十二至十八岁的少年招生,在这里,你可以探讨学术得到思想升华,若不想升华也没关系,你可以学到阅读模式加载的章节内容不完整只有一半的内容,请退出阅读模式阅读

阅读模式无法加载图片章节,请推出阅读模式阅读完整内容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博仕书屋阅读榜

博仕书屋新书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