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分卷阅读244  女帝,从招聘诸葛亮开始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本站最新域名 m.boshishuwu.com

    下的碎煤末,价格低廉,正合大量试制之用。他一口气买了几大袋,又雇人运回县衙后院一角——那里已被他划作了“试验场”。

    首要难题便是模具。

    姜戈只提其名,未见其形。

    赵匡胤沉吟片刻,找来县衙工房的老匠人,凭着自己对“蜂巢”和“孔眼”的理解,以树枝在地上画图解说:“需一铁筒,内设铁柱数根,压入煤末后,能退出成型之煤,中空而有孔。”

    老匠人听得云里雾里,但见这位爷态度恳切,便试着依其描述去打制。

    第一次做出的模具粗糙不堪,铁柱粗细不一,压出的“蜂窝煤”歪歪扭扭,孔眼堵塞,一碰即碎。

    赵匡胤也不气馁。

    他本就是马上得天下的皇帝,深知万事开头难。他耐着性子,与老匠人反复商讨改进,调整铁筒厚度、铁柱间距与长度。

    一连三日,后院裏叮叮当当,碎煤渣堆了一地,终于做出了一个勉强可用的模具。

    模具初成,下一步便是调和煤粉。干煤末松散,无法成型。

    赵匡胤记起似乎要加水调和。他取来清水,倒入煤粉中,徒手搅拌。

    黑水溅了他一身一脸,他也浑不在意。水和少了,煤粉依然松散;水和多了,又成了稀泥,无法塑形。

    “需一样东西,能增加黏合之力。”赵匡胤思索。他想起建筑工匠和泥制砖时,似乎会加入黄土以增加黏性。

    他立刻差人取来黄土,按不同比例与煤末混合试制。

    比例不佳,要么仍易散裂,要么燃烧不畅,烟大呛人。

    一次次失败,一次次重来。

    赵匡胤挽起袖子,亲力亲为,脸上、手上、官袍上皆沾满黑灰,他却乐在其中。这种专注于具体事务的劳作,竟让他体验到一种不同于处理朝政钩心斗角的纯粹乐趣。

    诸葛亮偶尔路过,见昔日帝王这般模样,羽扇轻摇,笑而不语,眼中却有赞许之色。霍去病、尉迟敬德等武将好奇来看,却被赵匡胤抓了壮丁,帮忙搬煤和泥,叫苦不迭。

    经过无数次试验,赵匡胤终于摸清了煤末、黄土、水的黄金比例。

    和好的煤泥黑亮湿润,握之成团,触之即松,恰到好处。

    将这煤泥填

    入改良后的模具,以木槌夯实,再小心翼翼推出——一块形制规整、孔眼分明、结结实实的蜂窝煤终于诞生了!

    赵匡胤捧着这第一块成功的“作品”,如同得了什么宝贝,脸上露出难得的、真切的笑容。

    成型只是第一步,能否燃烧、是否好烧才是关键。

    赵匡胤在院中砌了个简易灶台,将晾晒了一日的蜂窝煤放入,点燃柴火引燃。

    初始,黑烟滚滚,气味刺鼻,显然是因为黄土比例或晾晒时间仍不足。

    赵匡胤被呛得连连咳嗽,却仍坚持守在灶旁观察,记录着火势、烟色、燃烧时间。

    一次,两次,三次……燃烧效果总不尽如人意。不是燃不久,就是火不旺,或是极易碎塌。

    赵匡胤不肯放弃。

    他反复调整原料配比,尝试加入少量细沙改善透气性,试验不同的晾晒时间与干燥程度。

    他甚至注意到,不同来源的煤末,性质亦有差异,需得微调配方。

    这个过程极耗耐心。

    县衙同僚常见这位“赵大哥”下班后仍蹲在后院,对着那堆黑疙瘩和一只小炉子冥思苦想,时而添柴,时而记录,时而摇头,时而颔首。

    姜戈关切地问起进展,赵匡胤总是回答:“已有眉目,尚需斟酌。”

    终于,在一个秋凉的傍晚,最新一批蜂窝煤被点燃后,火焰稳定地从孔眼中冒出,呈清亮的蓝色,黑烟极少,热量持续而均匀地散发出来。

    “成了!”赵匡胤一拍大腿,兴奋之情溢于言表。他守着那炉火,足足烧了一个多时辰,蜂窝煤才缓缓燃尽,留下少量白灰。

    蜂窝煤虽好,却需配套炉具。赵匡胤再次发挥他的实践才能,设计出一种通风良好、便于添加煤块、且能聚热散热的简易煤炉。他画出草图,交由工匠打制。

    炉成之日,他亲自在院中演示t。

    填入一块烧红的蜂窝煤,盖上炉盖,不过片刻,炉体便温热起来。置一壶水于上,不久即沸。

    “妙哉!此物确比柴灶省事,热量却足!”闻讯而来的诸葛亮赞叹道,“若推广开来,百姓冬日取暖、炊煮皆便矣。”

    赵匡胤点头,心中已有规划。他请示姜戈后,决定先在县衙内及衙役家中试用,收集反馈,进一步完善。

    效果出奇得好。

    用过之人皆言此物耐烧、省钱、屋里暖和。消息不胫而走,县中百姓纷纷前来打听。

    赵匡胤见时机成熟,便将制作技艺无偿公开,并组织城内铁匠集中生产模具与煤炉,鼓励百姓自家利用煤末制作。对于无力自制的贫苦人家,则由县衙工坊低价售卖,甚至以工代赈。

    一时间,松阳县内兴起一股“做煤”之风。

    碎煤末从无人问津变成了紧俏货。

    秋意渐深,但准备过冬的百姓心中却比往年多了几分暖意。

    “赵大哥,您做的蜂窝煤真是帮了百姓大忙。”姜戈开门见山,她眼中闪着兴奋的光芒,“我这几日一直在想,既然蜂窝煤如此耐烧且成本低廉,我们何不借此机会办几件惠民实事?”

    赵匡胤闻言颇感兴趣:“姜县令有何高见?”

    姜戈指着松阳县地图上的几处地点:”首先便是开设公共澡堂。往年冬日,百姓洗澡难,尤其是老人孩童,往往一冬都洗不上几次澡,不仅不卫生,也易生疾病。若能用蜂窝煤烧锅炉,供应热水,定能造福百姓。阅读模式加载的章节内容不完整只有一半的内容,请退出阅读模式阅读

阅读模式无法加载图片章节,请推出阅读模式阅读完整内容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博仕书屋阅读榜

博仕书屋新书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