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分卷阅读242  女帝,从招聘诸葛亮开始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本站最新域名 m.boshishuwu.com

    了,已经负责了太多事务。“丞相放心,赵大哥是一时心神不宁,但他毕竟是开创盛世的人物,相信他能调整好自己。况且这事也不急在一时,让他有些实务分分心,或许反而是好事。”

    诸葛亮轻摇羽扇,目光中透着深思:“如此也好。不过还需暗中留意,若有需要,亮自当相助。”

    —大宋

    大殿之内,烛火摇曳,映照在赵匡胤刚毅的面庞上。此刻,他独坐龙椅,手指无意识地敲击着扶手,脑海中不断翻腾着魏忠贤说过的那些话。

    “金兵南下…靖康之耻…汴京沦陷…”赵匡胤喃喃自语,每个词都像一把利刃刺入心中。他听见自己的子孙被掳北上,听见半壁江山沦入异族之手,听见大宋三百年积弱不振的命运。

    最令他痛心的,是那个始终绕不开的名字——赵光义。

    “晋王啊晋王…”赵匡胤长叹一声,眼中闪过复杂的神色。他听见了烛影斧声的疑云,也知道了兄终弟继的真相,更听到了晋王即位后那些不寻常的变故:廷美之死、德昭自刎…

    殿外传来脚步声,内侍轻声禀报:“陛下,晋王求见。”

    赵匡胤眼神一凛,随即恢复平静:“宣。”

    赵光义步入殿中,一如既往地恭敬行礼。作为开封尹、晋王,他是当今圣上最信任的弟弟,权倾朝野,地位显赫。

    “皇兄深夜召见,不知有何要事?”赵光义抬头,却惊讶地发现皇帝哥哥的眼神与往日不同——那目光锐利如刀,仿佛能穿透他的内心。

    赵匡胤没有立即回答,而是缓缓起身,走下玉阶,在赵光义身边踱步。

    地上倒映着兄弟二人的身影,一如他们复杂难言的关系。

    兄与弟,君与臣。

    赵匡胤的手在袖中微微颤抖。他凝视着眼前这个最亲密的弟弟,脑海中却浮现出德昭自刎、廷美暴卒的景象。

    一股怒火直冲头顶,他几乎要拔出佩剑,为子孙除去这个祸患。

    但就在这一刻,那些关于大宋未来的更多景象涌上心头,他听到的不只是兄弟阋墙的悲剧,更是整个王朝积弱不振的根源。他听到强干弱枝政策导致边防虚弱,听到重文轻武带来的军事衰败,听到三冗问题拖垮国家财政。他知道即便没有赵光义,这些问题依然会如毒瘤般侵蚀大宋的根基。

    “若杀了光义,这些问题就能解决吗?”赵匡胤在心中自问。答案是否定的。王朝的衰败非一人之过,而是制度与战略的缺陷。即便换一个皇帝,若根本问题不解决,结局恐怕也一样。

    更重要的是,赵匡胤不得不承认,眼前这个弟弟虽然野心勃勃,但确实才华出众,能力超群。

    在“如何避免未来厄运”这个宏大命题面前,一个有能力、有野心的弟弟,如果用对了地方,将是改革的巨大助力,而非必须清除的敌人。

    直接消灭他,是浪费资源,也是制造新的不稳定。

    “光义,你我兄弟二人,自陈桥兵变以来,共创大宋基业。这些年来,朕可曾亏待过你?”赵匡胤的声音在空旷的大殿中回荡,带着几分难以捉摸的深意。

    赵光义心中一凛,忙道:“皇兄待臣弟恩重如山,臣弟时刻铭记于心。若非皇兄提携,臣弟何来今日之位?”

    “那朕问你,”赵匡胤突然转身,目光如炬,“若有一日朕不在了,你当如何对待朕的子孙?”

    殿内空气骤然凝固。赵光义脸色微变,随即强作镇定:“皇兄何出此言?陛下万岁之躯,必能永镇江山。即便万一…臣弟自当竭尽全力,辅佐皇子,保大宋江山永固。若有异心,天诛地灭!”

    ※ 如?您?访?问?的?W?a?n?g?阯?F?a?b?u?页?不?是?????????è?n?????????⑤?????ō???则?为?屾?寨?佔?点

    赵匡胤凝视弟弟良久,那目光仿佛要看穿他灵魂深处。许久,他才忽然长叹一声:“你退下吧。”

    赵光义躬身退出,背后已是一片冷汗。他敏锐地感觉到,今晚的皇帝哥哥与往日大不相同。那眼神中的审视与深思,让他心生不安。

    次日早朝,赵匡胤宣布了一系列令人震惊的旨意。

    首先,立皇子赵德昭为皇太子,明确储君地位。

    要知道现在赵德昭才九岁。

    满朝文武面面相觑,不禁看向站在前列的晋王赵光义。后者面色如常,但紧握的拳头暴露了内心的波动。

    其次,调任赵光义为西京留守,命其即日赴洛阳就任,不再担任开封尹这一重要职务。这无异于削去了赵光义在京城的重要权力基础。

    第三,任命宰相赵普为太子太师,辅佐太子德昭;同时召回与赵光义关系密切的卢多逊,改任其为地方官员。

    朝堂之上一片寂静,这些突如其来的重大人事变动让群臣措手不及。赵光义跪地接旨,声音平稳无波:“臣领旨谢恩。陛下圣明,立储君以固国本,乃江山社稷之福。臣定当恪尽职守,治理西京,以报皇恩。”

    退朝后,赵匡胤单独召见了赵普。御书房内,沉香袅袅,却掩不住其中的紧张气氛。

    “赵普啊,朕昨夜得一奇梦,见大宋未来三百年命运多舛,外患不断,内争不休。”赵匡胤半真半假地说道,“朕思之再三,必须稳固储君之位,避免后世兄弟阋墙之祸。”

    赵普精明过人,立即明白皇帝意在削弱晋王势力,巩固太子地位。赵光义担任开封府尹,网罗天下人才,权力和声望日益膨胀,严重威胁到皇子赵德昭的地位。

    他是最传统的士大夫,深受儒家宗法制度影响。他坚决拥护“父死子继”的嫡长子继承制。

    “陛下圣明。太子仁孝,早定名分,实乃社稷之福。”赵普躬身道,“只是晋王在朝中经营多年,党羽众多,恐生变故。特别是禁军中,多有晋王旧部。”

    赵匡胤目光深邃:“所以朕需要你暗中布置,逐步更换关键职位上的官员,特别是禁军将领。记住,要循序渐进,勿要打草惊蛇。朕要给光义一个机会,也希望他好自为之。”

    赵光义府邸内,幕僚们齐聚一堂,气氛凝重。烛光摇曳,映照着一张张忧虑的面孔。

    阅读模式加载的章节内容不完整只有一半的内容,请退出阅读模式阅读

阅读模式无法加载图片章节,请推出阅读模式阅读完整内容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博仕书屋阅读榜

博仕书屋新书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