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135-140  扶苏穿成宋仁宗太子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本站最新域名 m.boshishuwu.com

    < "https:">哇叽文学网提供的《扶苏穿成宋仁宗太子》 135-140(第1/10页)

    第136章 第 136 章 扶苏:天上掉馅饼。……

    扶苏一直不觉得自己有军事上的才能。当然, 这是要看跟谁比。

    在他的第一世,“秦王扫六合”的年代,随口就能说出一连串青史留痕的名将:王翦、蒙恬、李信、章邯……

    当然, 还有他后来读历史书才认识的, 不那么愿意提起的几个名字:项羽、韩信、季布、彭越等等。

    扶苏一直认为,自己是无法与他们相提并论的。莫说他们了, 他甚至不如父皇的十分之一。毕竟自己只有短短几年驻守上州的经验, 没有真刀真枪地打过进攻之仗。

    但他托生到宋朝后,一切都大不一样。从前朝堂上都讲究“出将入相”, 也就是文武不分家的。就连章邯在任命为将军之前, 都是九卿之一的少府呢。这里甚至有明显的文官、武官的分野。文官还一直歧视武官,好奇怪。

    纵观庙堂之上, 唯一堪称“文武双全”之人还是他师父范仲淹。有前朝名将遗风的狄青, 还要被打压、猜忌。扶苏还能怎么办呢?只能硬着头皮自己上呀。

    就算他也是个半吊子……但总比别人好点!

    幸好官家和范仲淹的接受能力异于常人。八岁的儿子/弟子提出自己当主帅,他俩惊了一下就丝滑地接受了, 甚至很顺理成章。甚至还仔细地参详起了扶苏的计划:“你要带多少人出发,预计打到哪儿?”

    扶苏抿起了嘴。

    良久, 他给出了个数字:“五千。”

    官家愕然不已, 比知道儿子打算自己带兵的时候还惊讶:“才五千?安全吗?肃儿, 你为何不多带些士兵呢?”

    扶苏皱了皱鼻子:“又不是人多才安全,打了胜仗才安全呀。”

    他阿爹不会觉得他是去西夏春游的,护卫带得越多越好吧?可惜, 他是去打游击的。

    “我们大宋双线作战, 最忌讳的就是被拖垮陷入泥淖, 所以要速战速决。五千人,恰好是灵活行兵的上限。兵力再多一点,行军速度就会被拖慢。被西夏察觉行踪就不好了。”

    这是扶苏给出的, 明面上的理由。还有一个他藏在心里没有说:因为他自己也对自己没底。只是机会太好,不试试就太可惜。

    五千,刚好是折损也不伤筋动骨的兵力。就算失败了,也不影响正面战场的节奏。

    “好吧。五千人就五千人。”官家说。但他顿了一下,还是和扶苏以商量的口吻:“……要不换个将领吧?肃儿,你把计划写给他,让他按你想法行事。你就坐镇后方就好。”

    “哪有这样的呀。”扶苏哭笑不得:“战场上瞬息万变,难道都要我遥控吗?官家,你这样会青史留名的你知道吗?”

    雍正皇帝、还有本朝太宗、都是被后世蛐蛐了一辈子的“战场微操大师”。官家你也想步他们的后尘吗?

    “好吧。”

    官家不甘地嘟囔了两声。他也知道这样是不对的。但对儿子的担心还是短暂压过了理智。他伸手摸了摸儿子的脑袋——在扶苏自以为长大后,这个行为就很少出现了。

    今日,复又重现江湖。

    “朕是担心,战场上刀枪无眼,若你哪里磕了碰着了,你让朕和你娘娘怎么办。还有大宋的未来又该怎么办呢?”

    扶苏叹气道:“我正是为了大宋的未来才要出征的。”

    官家没说话,过了会儿才开口:“是,所以朕是在责怪自个儿。”

    是他太过忽视武将之拔擢,满朝除了狄青以外,再无别的可用之人,才让肃儿不得已自己顶上。肃儿没说出口的那些顾虑,他当爹的,怎会看不出来呢?

    但西夏这一仗,又必须要打。只有让他们知道疼痛了,才能乖乖地龟缩着。不让狄卿正面受阻。否则,就算有火药球在手,谁能保证每次都投掷得准?面对随时可能的偷袭,大部队也难以随时保持警惕,最终被拖垮个彻底。

    “罢了。”最终还是官家松了口:“早去早回吧。”

    “多谢官家。”

    范仲淹等人先看看这个,又看看那个,一阵不真实的恍惚:就决定要两线作战了?主帅就这么定了?不再讨论一下别的人选?

    但是一想到主角是太子殿下,他们好像又释然了不少。几乎每次都是这样。牵扯大宋国运之要事,总是三言两语、轻描淡写间被定下。更可怕的是太子殿下从未失手。

    那他们这次也……相信一波?

    他们也依次点头表了态,肉眼可见太子长舒一口气,神色轻松了不少。官家则更郁邑了一点,撑着脸不说话。几人看得出父子间还有话说,连忙提出告辞。

    到了垂拱殿外,几人互相对视几眼。也不知是谁起的头,说了句大逆不道的:“太子殿下他还真不肖四,咳,其祖宗啊。”

    先祖是什么样的?

    太子殿下的曾祖太宗皇帝征辽时败退,一度骑驴车逃跑。其祖父真宗皇帝御驾亲征也想临阵脱逃,被宰相寇准硬押上前线。

    主动上前线的太子殿下和他们一比……

    “不如说,倒是颇有太祖之风。”

    几人互相交换了眼神,都深以为然。

    说起来,官家倒是一直千金之子、坐不垂堂的作风。没有上过前线,看不出秉性如何。何以只过了两代,就有如此之大的嬗变?

    难道是曹皇后的言传身教?她是名将之后,自幼所受教育与寻常女子不同。

    还有其他原因么?

    几人想了一会儿,也想不出别的。只好把这归结为太子殿下的又一“异常”之一。算了,反正异常已经够多了。他们只需要接阅读模式加载的章节内容不完整只有一半的内容,请退出阅读模式阅读

阅读模式无法加载图片章节,请推出阅读模式阅读完整内容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博仕书屋阅读榜

博仕书屋新书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