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14、第 14 章  扶苏穿成宋仁宗太子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本站最新域名 m.boshishuwu.com



    方丈与苏轼毕竟理亏,一时没有吭声。

    这人却得寸进尺了,幽幽然道:“随随便便就能有人闯进来,难道大宋就是这样对我西夏,丝毫不将吾等使节的安危放在心上?”

    扶苏:“?”

    你是说,我们一个七岁,一个三岁,能对你们造成什么安全威胁吗?

    而且,听刚才的沙弥说,明明是你们让方丈把院子里的人调走,现在又怪我们闯进来了?

    扶苏:我决定收回刚才的不在意。

    他有点被这人无耻到了。

    方丈张口正要劝解,苏轼却直言不讳:“不速之客,与其说是我,倒不如是几年前的贵国吧。”

    三年之前,正是西夏主动进攻大宋边疆。

    这话讲得颇有些火药味。

    围观之人齐齐吸了口凉气。听者却毫不在意地笑了笑:“当真是口齿伶俐的孩子。我曾听闻大宋从不缺神童才子,今日有幸碰到了一个。”

    苏轼:“您应当也是宋人吧?”

    翻译过来就是:装什么外宾呢。

    那人又悠然点了点头,毫不犹豫地承认了:“鄙人名叫杨守素,乃是宋河间县人。”

    “今为西夏使节团?”

    杨守素却不以为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你现在阅读的是< "https:" >

    < "https:">哇叽文学网提供的《扶苏穿成宋仁宗太子》 14、第 14 章(第2/2页)

    耻,反以为荣一般:“不才忝居为大夏中书令,代兀卒与宋国主晤见。”

    扶苏这下忍不住了。

    “兀卒?哪来的兀卒?官家和辽主可还没同意呢。”

    “兀卒”就是“青天子”的意思,象征着李元昊和宋仁宗平起平坐的地位。可历史上的西夏根本没谈判成功,最终在名义上称了臣属。

    这杨守素用这个称呼,在糊弄小孩儿呢?

    噫,可恶,他现在还真是小孩。

    更让扶苏心里头咯噔的是,苏轼点明了杨守素宋人身份,杨守素左右的西夏使臣明明听到了,连一点异样神色都没有,半点不担心他的立场问题。

    这说明了什么?

    说明杨守素一定做过更多不利于大宋的事,才让西夏如此信任他。

    他对这人从无感到讨厌,现在的厌恶上升到了巅峰。

    “和谈之事自有公论,吾主是不是兀卒,小郎到时候就知道了。”

    杨守素甚至游说起他们来:“吾住他为人礼贤下士,凡有才者并不拘于年龄、国别之见。见了你们这样又年轻又有胆气的大宋才子,必然会万分欣喜,以厚禄许之。”

    “如何,要不要与我回西夏?”

    苏轼一下子冷了脸:“这就不用了。”但他年龄毕竟还小,身上又没有功名,想出来的反驳的话都不够有力度。

    扶苏也狠狠被恶心了一把。

    但是,他感觉……这段怎么有点既视感啊。

    哦,想起来了,不就是《三国演义》里面,诸葛亮大战王司徒的那一段经典吗?这个杨守素的话术和王司徒真的很像。

    那他就不客气地借用诸葛亮的啦。

    苏轼突然觉得背后一痒,忍不住抖了抖,才发现原来是有人在他背后写起了字。

    “你……中……”

    苏轼渐渐将字连成子,顿时眼前一亮,当即清咳了一声:“杨中书,我以为你官居堂堂中书令,会说出什么高论呢。但倘若党项的汉臣皆是你一般人物,我大宋也毋须担心了。”

    杨守素被一个小孩这样羞辱,之前的云淡风轻姿态也挂不住了。

    苏轼的话恰好切中了他的痛处——他就是个经年不第的秀才,才会心一横投了西夏的。

    他刚要反驳,却被苏轼一派娓娓道来、又胜券在握的姿态夺了先声:“你想啊,倘若西夏学中原礼仪教化,都是从你处学来的话,那岂不是人人都狼心狗肺,数典忘祖了?西夏危矣啊。”

    杨守素涨红了脸:“我可没……是大宋先陷我于不义之中!”

    但这话没用,周围人看杨守素的眼神已经变了。

    苏轼见状,继续乘胜追击:“你说你乃河间县人,食宋之米粟,饮宋之土水而长大。读礼义之书,习孔孟教化而明理。转头却用你长成的肉身,习得的仪礼戕害你的考妣、乡亲。他们若知道了,岂不是要生啖你肉么?”

    他夸张地“啧啧”了两声:“我从未见过如此厚颜无耻之人啊!”

    “——我从未见过如此厚颜无耻之人啊。”

    就在当天夜里,大出风头的苏轼朝着他爹重复完了白天的经过:“爹,你是不知道,当时那个杨守素听了这句话,气得都快要晕过去了一样!不愧是诸葛丞相,果然厉害!”

    苏洵:?

    他眯了眯眼:“诸葛丞相?他骂的是谁?”

    苏轼想也不想:“王司徒王朗啊。”

    这还是他事后问起来,赵家小郎告诉他的呢。说自己可没本事说那一套一套的词儿,都是从三国里面学来的。赵小郎还说,虽然双簧是两人唱的,但苏轼当成是自己一人独角戏就好。

    苏轼自然不能同意阅读模式加载的章节内容不完整只有一半的内容,请退出阅读模式阅读

阅读模式无法加载图片章节,请推出阅读模式阅读完整内容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博仕书屋阅读榜

博仕书屋新书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