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最新域名 m.boshishuwu.com
第366章 高丽王后
==
对于宋军从海上打过来,开京的人已经知道了。
不。
应该说,自从王俣君臣选择配合金国与大宋交战的那一刻起,他们就知道,早晚有一天大宋会找高丽报仇的。
只不过,那时王俣君臣以为,高丽的北方有金国挡着,他们完全可以等金国败了再投降,毕竞,高丽的生存之道就是以小事大,左右摇摆,中原王朝强大,就投靠中原王朝,草原王朝强大就投靠草原王朝。
另一方面,他们也想到了,大宋有可能会从海上打过来。
可除了高丽的北方之外,高丽的其它地区与大宋都隔着这个时代难以跨过的大海,如果是从海上打过来,战争成本实在是太大了,也太考验国力了,他们站在自己的角度来看,大宋就算是从海上打过来,估计也就能来一两万人马,不太可能有更多的宋军。
基于这种判断,他们在礼成港和礼成城做了充足的准备,以为留了足够多的兵力,做好了万全的准备。
不想,他们左等,大宋不派军队从海上攻过来:右等,大宋也不派军队从海上攻过来。
就这麽,他们等了两年多。
就在他们等得开始松懈,甚至将礼成港和礼成城的兵力调走了一部分北上去帮金国打仗之际,宋军从海上打了过来。
而且,远超他们想像的是,大宋一次性就派来了十万大军,以及充足的粮草辎重。
更超乎他们想像的是,大宋没有选择自己蛮干,而是选择拉拢高丽平民和解放高丽奴婢,用高丽人打高丽。
这使得宋军已经远不止十万这麽简单了。
更麻烦的是,大宋一上来就做出了明确的选择,也就是,选择了占有高丽人口最多的高丽平民阶层和高丽奴婢阶层,将矛头对准了他们这些高丽的统治者,让他们连议和都议不了。
高丽危矣!
面对这样危急的局面,高丽新君,也就是还不到十岁的王楷,召集众臣,商议应对大宋打过来之策。
前文书说了,完颜宗翰和完颜宗望率军打到高丽开京,捉走了高丽睿宗王俣,挟天子以令高丽。
国不可一日无君。
等金人撤军了之后,以李资谦丶金富轼为首的一众高丽大臣,拥护年仅当时七岁的太子王楷登基,遥尊高丽睿宗王俣为太上皇。
王楷继位时,比历史上还要小,只有七岁,他的叔叔们颇有步他们父亲高丽肃宗后尘的凯觎之心。
不想,李资谦技高一筹,他果断把他的第三个女儿和第四个女儿嫁给了王楷,将王楷牢牢地抓在手上,并靠着扶持王楷登基的机会攫取了大权。
王楷即位后,就封李资谦为协谋安社功臣丶守太师丶中书令丶邵城侯,同年十月加封汉阳公。
十二月,李资谦藉口韩安仁丶文公美等图谋拥戴带方公王值,整肃了一批反对派,从而巩固了权力。
不久后李资谦因母丧去位,王楷遣使令其起复,加封李资谦为「朝鲜国公」,兼任三省长官及判吏丶兵部,开府建宫,王楷出乾德殿门外亲传诏书,百官先进宫祝贺,后到李资谦府上祝贺,礼数比王太子,生日也如同帝王一般被称为「仁寿节」,可以说到了位极人臣的地步。
不过,李资谦并没有风光太久,金人就去而复返。
金人,尤其是完颜阿骨打等金国高层,见大宋摆明了要跟他们打消耗战之后,也意识到了高丽的重要性。
加之,当时的高丽人,有点不服金人管束,不愿意充当金国的炮灰,完颜阿骨打这个枭雄,果断派完颜宗翰和完颜宗望再一次率兵打到开京城下,加强对金国的管束。
这次,金人对高丽又一通勒索过后,将完颜吴乞买的长女楚国长公主完颜斡勒嫁给了王楷,充当王楷的王后。
王楷原来的王后,也就是王楷的三姨,被降为延德宫主,王楷的四姨被降为福昌院主。
与此同时,金人将完颜阿骨打的第三子完颜宗辅以及其部金军留在开京,震慑高丽人。
自那以后,高丽的大权便落到了完颜宗辅和完颜斡勒兄妹手上。
别说现在年仅九岁的王楷被架空了,就是老狐狸李资谦都得老老实实地蛰伏起来,暂时接受金人的统治。
面对大敌当前,高丽的大臣对于王楷应该何去何从,各持所论,建议不一。
有的主张王楷应避敌锋芒,赶紧离开开京;有的主张王楷应坚守京城,以待勤王之师。
才九岁的王楷左右摇摆,犹犹豫豫,一时拿不定主意。
关键,这件事也轮不到王楷这个傀儡拿主意,更不是他想跑就能跑的。
有高丽大臣说:「今大宋欲夺我奴婢,以至人心已经浮动,倘若教他掀起这股狂潮,我高丽必不稳矣,那麽交战便不可避免。而宋军此时气焰嚣张,锋不可当,我军若出,望敌必溃,此兵家所忌。望陛下北上西京,集天下之兵,再请大金发来救兵,选将出师,兵分四路,将宋军赶出高丽,光复我高丽河山。」
有高丽大臣说:「京城乃天下之本,本既摇动,何以支撑天下乎?今京城雄师尚有数万,若紧急徵集,分发兵甲,再凑一二十万大军并不难,可以坚壁戒严,收民清野,使敌人攻不得前,退无所掠,师老而气沮。待勤王之师一到,则内外成犄角之势,那时候,围攻宋军如同驱使犬羊之群,大宋必将罗拜请命。」
中书舍人金富轼对上述两种观点都不赞成,他说:「此两种观点,皆非良策。昔日,契丹拥百万之师,直抵大宋澶渊,当时若听从避幸之请,坚壁之言,岂得天下太平百有馀年?后大宋皇帝御驾亲征,銮舆渡河之后,宋军士气大振,敌将挞揽即被射杀,辽军士气大丧,遂遣使请和,大宋河北于是得以收复。今日之事与之相同,请陛下仿效大宋真宗皇帝御驾亲征,此事宜速,不可缓也。」
左正言郑知常不赞成金富轼的建议,他讥讽说:「金富轼所言,皆是书生纸上语。」
金富轼毫不客气地回击道:「尔等不相信不采用诸生之言,以至于造成被动局面,今日尚敢廷辩?」
&n阅读模式加载的章节内容不完整只有一半的内容,请退出阅读模式阅读
阅读模式无法加载图片章节,请推出阅读模式阅读完整内容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