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125-130  扶苏穿成宋仁宗太子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本站最新域名 m.boshishuwu.com

bsp;  明明哭是因为舍不得他吧?怎么成了因为他不许建祠堂?

    苏轼高高地“诶”了一声,对着本人说出了他的一番高论:“可这不是刚好吗?”

    “刚好解决了赵小郎你担心的那桩问题。”

    他掰起手指,收小了声音,一条条地说起给扶苏立祠堂的好处:“你不是说,佛教没有向心力,不足以让百姓们拧成一股绳。”

    但是你的祠堂就可以。

    “云州方才被狄将军攻下,民心正是脆弱之时,未必觉得自己也是宋人。”

    你的祠堂,不仅能起到事迹宣传、收拢民心的作用。云州人都拜你个当朝太子了,还能没有归属感么?

    “而况日后总有一批官僚会来到云州,正好你的祠堂在,对他们还有威慑作用,还有利于澄清吏治。”

    “所以,赵小郎,你还有马上理由不答应呢?”苏轼问道。

    苏轼每说出一个理由,扶苏的脸色就灰败上一分。从理智角度思考,他知道苏轼的提议是最好甚至唯一的解法。但是……搞封建迷信活动的神像是自己的脸,这件事真的很膈应人啊!!!

    扶苏有十分的理由怀疑,这是苏轼对他刚才让人装杯失败行为的报复。但现在说这个没用,该找个合情理的借口辩论过他才行。

    扶苏的眼珠转了又转,终于想到了一条好说法。他掷地有声道:“私自建庙乃是淫祠行为!而且,哪有君主还在世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你现在阅读的是< "https:" >

    < "https:">哇叽文学网提供的《扶苏穿成宋仁宗太子》 125-130(第2/14页)

    百姓们就私下建庙的?这不是在挑衅官家么?”

    苏轼却悠悠然地说道:“昔年诸葛丞相去世后,蜀中遍地私自建庙的。你晓得后主是如何处理的?他把民间的庙全推了,自己以官方名义立了一个丞相之庙。”

    “后主与丞相非亲非故,只有近似父子之谊,都肯为丞相建庙。太子殿下,你和官家乃是亲父子,难道他不愿意吗?”

    扶苏:“……”

    扶苏:“…………”

    愿意,愿意得很。官家为了不占他的功劳归于自己任内,都想过禅位于子了。真要有个为他歌功颂德的祠堂,说不定官家知道了,都不会让吴家村的破费,自己拨款来建呢。

    扶苏无力地垂下头颅,捏紧拳头。

    可恶……!

    而苏轼则举起手来,向着村民们欢呼:“你们的小贵人同意了哦!”

    “呜——”

    “太好了!”

    情感丰富异于常人的吴老汉,甚至差点又哭了出来。他强行忍着眼泪,认真地多看几眼扶苏的样子,努力把他俊俏如仙童般的样貌印刻在脑子里。这样,到时候塑人像的时候,他就是最有资格指点的人了吧?

    不得不说,在出风头这件事上,吴老汉的执着一如既往。

    扶苏从吴老汉的动作中察觉了他的想法,看着他认真的样子,心中憋闷的一口气怎样都憋闷不起来了。还有欢呼的、猛活着泥以示激动的村民们,原本向下的嘴角,却无奈地弯了起来。

    “就这么想要吗……真的是。”

    扶苏哪里知道,自己对吴家村的贡献到底有多大?先是派人布施食物不说,后面发现了煤炭的矿场,不仅没有占据私有,还允许他们用煤炭换取食物。每家都铆足了劲儿,换了够吃整整一年的粮食。

    后来,甚至把建好的厂房和蜂窝煤的制作秘方,一股脑儿地全交给了吴家村。这不是送了几枚金鸡蛋,而是送了一只下单的母鸡。

    俗话说,断人财路,如杀人父母。那指一条生财的明路,何尝不算再造的父母呢?

    按照古代的习俗,吴家村只是想建个祠堂,真的算轻的。

    转念一想,家家户户愿意掏钱出来,为一桩没什么实际收益的经济活动,不也说明了他们有了应对未来生活的底气?不也证明自己这些日子苦心劳力,算是没看错人吗?

    这样一想,扶苏舒服多了。

    他也对未来的云州之旅充满了信心。

    吴家村的村民们,还热烈挽留扶苏和苏轼再住一阵子,一直住到春暖花开,顺便检阅一下他们的祠堂建得标不标准。这个提议被扶苏一脸复杂地拒绝了。

    冬季很短,他们要抓紧时间做事。

    而且亲眼看着自己的泥人塑像什么的?未免也太过破廉耻了吧?!

    扶苏立刻吩咐精兵们收拾行囊,准备和他们奔赴下一个目的地。他把目标看向了怀仁县,因为之前在吴家村收煤炭的时候,就有怀仁的乡民为了那一两筐土豆,雪天步行数十里。

    当时扶苏听了目的地之后于心不忍,在装得挤挤挨挨的筐子里,硬是又塞了几个土豆。他一边听着连声不迭的感谢,一边在心里默默标记下这一处地点。

    那里拿得出煤来换,必然是有矿场的。而且根据乡民们的情报,是一处露天矿场。

    那还等什么呢?

    恰逢前日下雪,路上俱是一面齐整整的皑皑白色。骑着马倒还好,步行的时候满是泥泞。几十里的路程,扶苏顾念着安全为上,硬是走了两天一夜才到。

    到了怀仁县本地,已经人困马乏了。

    怀仁县里,有狄青留下的驻军,他们就先去找驻军会合。驻军已经平定了当地的秩序,领头之人和扶苏一商量,就决定分散着安置这五百多人,先在县城好好休整一天,明天再前往乡下的矿场。

    扶苏和苏轼分到的借宿人家,自然是本地条件最好的富户。此人姓张,经营着县城十几家商铺,还有一间三进的大宅院。古代县城这个条件,听阅读模式加载的章节内容不完整只有一半的内容,请退出阅读模式阅读

阅读模式无法加载图片章节,请推出阅读模式阅读完整内容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博仕书屋阅读榜

博仕书屋新书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