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九章·那个优秀  极昼夜奔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本站最新域名 m.boshishuwu.com

饽饽吧?长得帅、性格好、脑子聪明、家里有钱、对女朋友还好,这都能被甩?”

    “可能是那女生没福气吧。”

    ***

    真的是没福气吗?不是。

    如果问18岁的黎湾,她这辈子最幸福的三件事,第一件是10岁的时候,妈妈带她来了一次北京;第二件是她考上了北京的大学;第三件,是跟李周延在一起。

    前两件是求仁得仁的确幸,而第三件是花光了所有福气都不敢相信会降临的幸运。

    她第一次关注到他,是在大学的新生大会上,他作为优秀学生代表,上台致辞。

    李周延在万众瞩目中走上讲台,向所有同学分享他的学习经历,侃侃展示着他过往参与的科研项目、他的奖章、他年纪轻轻就荣誉满身的征途。

    是在军训结束的第二周。

    之前借由军训,同学们迅速打成一片,新生里聚集了不少各省市的状元榜眼和保送,所以有人问到李周延高考多少分时,他干脆的答一句“我没参加高考。”也没人意外。

    那时大家更喜欢闲谈起班上有两个16岁的小孩儿,比起群英荟萃,这好像更有意思。

    直到那天,李周延站在台上面对全校师生,周围的同学交头接耳,黎湾才第一次听说那些陌生得让她窘困的名词。

    “我之前听说他去年代表国家队参加IESO,拿了金牌,居然是真的?!”

    “IESO是什么?”

    “地奥赛!就是国际地球科学奥林匹克竞赛!这你都不知道?”

    黎湾懵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你现在阅读的是< "https:" >

    < "https:">哇叽文学网提供的《极昼夜奔》 第九章·那个优秀(第2/2页)

    然的摇摇头。

    她来自贵州黔东南贫困山区的小县城,相较于什么都有的北京,那里的教育资源匮乏又闭塞。

    她从小对求学的唯一认知就是好好学习,努力考出好成绩。

    这一类的竞赛,资源和名额不太可能出现在她所在的那所普通中学,甚至是那座县城。

    “之前CESO,就是国内中学生地球科学奥林匹克赛,他当时就拿了金牌。后来被选去国家队参加国际赛,又拿金牌。”同学一脸郑重的给黎湾科普,生怕她不明白这奖的含金量,“全国就选了四个学生代表国家队去参赛,他就是其中之一。”

    那是黎湾对李周延的第一印象,一个优秀到让她大开眼界的男同学。

    而这个男同学第二次让她再开眼界,是在地质博物馆。

    大一下学期时,她和几个室友周末一起倒地铁挤公交去地质博物馆参观。

    作为地质专业的学生,这里所涵盖的地质标本足以让几个大学生在馆内兴奋到走不动路。

    当时恰逢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结束不久,部分地质相关课题的获奖作品在三层的大厅展览。

    黎湾驻足阅读那些展板上的介绍,一时震惊得瞠目结舌。

    参赛者的年纪比她小的不在少数,可那些研究项目课题,涵盖天南地北,有些黎湾甚至连题目都读不太明白。

    那时的她已经来北京快一年,首都的繁华和先进一次又一次的冲击着她狭窄的认知。

    她见识到太多优秀的同学,那种因为从小见多识广,脑子里的知识体系早就形成具象而完善的闭环。对他们而言,学习就是对大脑知识系统的升级,玩着学着就把新知识轻松的录入了自己的系统,与其他知识融会贯通。

    可黎湾不是,她的学习从来都是填鸭式的死记硬背。

    她的成绩是吃苦熬出来的,她没见过苏轼的“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也不知道八国联军入侵北京时,历史书上的六国饭店长什么样。

    她没见过,更无从切身感受与理解。她的认知永远只能来自于课本上那几页单薄的插图,那是她对外面世界的所有想象。

    她因此有过自卑,有过焦虑,可却发现那些情绪对她没有任何帮助,所以只能强迫自己成为了班上最刻苦的人。并不是指望勤能补拙,只是不想让自己一败涂地。

    毕竟能走到现在,已经是她过去十六年人生里不可妄想的高度。

    她是全市高考状元、是三次跳级,不满16岁就上大学的城中村学霸、是上过当地报纸头版的山区骄傲。

    即便到北京后,黯淡得毫不起眼。

    可人与人之间的差距又岂是“刻苦”两字就能消减,很多事情,你连认命都显得不自量力。

    室友小艺见她驻足,也跟着凑过来看,见那块展板上展示的是北极冰川观测的地质现象照片,就随口提起,“你对这比赛感兴趣?那你可以问问李周延,他之前参加过。我记得他的研究成果还在这里展出过,好像就是摆在你面前这个位置。”

    那是第二次有人跟黎湾谈起李周延,她依然是那副不知所以然的懵。

    “他的研究成果在这里展示过?”

    “对呀,就是我上高中的时候。当时学校组织来参观研学,我记得很清楚,他发表的课题是《北极圈4号岛屿的2号冰川不同海拔梯度环境对北极罂粟生长的影响》。”

    且先不论这高深的研究课题早就远远超出了高中生的学习范畴。

    北极

    地球最北端、到处是白茫茫的冰川雪原、很冷、好像北极圈附近有少量人居住然后没了。

    黎湾翻遍脑子里所有认知,凑不出一个关于北极的具象世界。

    “那么远他怎么研究?”阅读模式加载的章节内容不完整只有一半的内容,请退出阅读模式阅读

阅读模式无法加载图片章节,请推出阅读模式阅读完整内容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博仕书屋阅读榜

博仕书屋新书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