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最新域名 m.boshishuwu.com
   
还真是不服气不行。
    云州地处于大宋最北端,俨然是收复大业的最前线。送到汴京、刊载上报的军情,苏轼的手中自然也有一份。他不得不承认,如果是这个消息的话,他的美食文确实对打不过。
    甚至未来修史书时,也得为这事单开一页,成为官家在位年表上浓墨重彩的一笔。
    唉,谁让狄青表现得神勇异常,不仅正面击溃打散了辽军的骑兵,一举发兵全面攻下了朔州、应州、和武州外,还借机发兵往莫州、涿州。瀛洲等数地。
    后三州乃是平坦的华北平原地区,缺少天险。也是辽国最主要的农耕区,战略意义非凡。
    若能顺利攻下的话,加上原本握在手中的云州,那就是幽云十六州已取其七,近乎半数。
    而且是矿产丰富、农业发达的七个州。一旦被纳入宋国领土,将是对辽的重大打击。
    军情登上报纸时,许多人还在恍惚:不是吧?我是不是看到了假消息?幽云十六州这么好打的吗?那之前的一百年是在干嘛?
    宋太祖∓太宗∓真宗:我冤啊!
    前几任皇帝说冤也冤,说不冤也不冤、他们之所以屡屡吃败仗只因无法破解辽国的骑兵。此时的辽国战斗力堪称地表之最,去欧洲或者澳洲横扫一圈毫无压力。
    但再好的发动机也要烧油,再英武的军队也要吃饭的。靠着太子和本土源源不断的输血,宋军不愁吃喝。
    但辽国不一样呀。春天,正是最青黄不接的时候,驻扎的日子一久,军需供应跟不上,饿得士兵只能一天一顿,他们军队附近方圆数里的野菜、树根都被挖了个空。
    甚至偷偷化妆成百姓来买盐的士兵,最近也来得少,甚至压根不来了。没办法,想□□盐的将军家也没有余粮了呀。
    距离乔装买盐的辽军消失的第六天,狄青下了一个决断:是时候发起总攻了。这一次,不仅要打胜仗,还要把战线往前面顶。宋军驻扎了近一个月,大军耗费粮食无数,如果仅仅拿下三个州,不算太子殿下那边的意外之喜,从性价比上不能令人满意。
    狄青想更贪心一点。
    为了拿出让满朝文武继续支持的战果,他准备再多拿几个州。
    但贪心也有贪心的底气。狄青的手中还有许多新搓成的火药球——是他写信问太子殿下要来的。如果说狄青第一次在汴京郊外看它时,还像在看洪水猛兽,那么此时此刻,就像热恋中的情人一般眷恋依赖。
    谁让它,是大宋军队能战胜辽国骑兵的最大倚仗呢。
    火药球最先出现在宋对西夏的反击中,虽然也用在了进攻朔州、武州等战役里,但毕竟只是个小规模战役。辽军的大部队对它的了解还相当模糊。幸存的士兵们,对它的描述都相当抽象,还充满了神话色彩。
    以至于今日,辽军的将领对有没有这玩意还半信半疑呢。
    狄青打算这次让他见识个明白——最好亲眼看到火药球逢山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你现在阅读的是< "https:" >
    < "https:">哇叽文学网提供的《扶苏穿成宋仁宗太子》 140-150(第3/15页)
    摧山、遇水起浪的威力,好彻底明白大宋收复十六州的决心和手段。
    他做到了。
    随着宋军们熟悉的巨响想起,他们宛如闻到了猎物的捕食者般,瞬间兴奋了起来,呼喊着杀进火药球掀起的滚滚浓烟里去。而被饿了一整月,集体瘦了一圈的辽国的士兵战马们哪里是对手?就连逃跑的动作,也比往常迟钝三分。不少人甚至还愣怔着,就感到一阵剧痛,成为刀下亡魂。
    最引以为傲的骑兵大败溃散,留下的守城的步兵们更加不堪一击。他们甚至在狄青祭出下一轮火药球之前,就打开城门投了降——供养辽军军队已经让城中百姓饥饿不堪。他们只想吃口吃的。倘若宋国给得起,投了又何妨。
    这正和了狄青之意。
    没办法啊,攻城饭时候不得不炸,原先被炸开一个大洞的城门成了自己的盾牌后,还不得苦哈哈地自己修补?免了这一道工序,还省去不少麻烦,是正正好的。
    于是狄青光明正大地从正门,率着精兵走入一道又一道城门里。一直走到了十六州的腹地,也就是蔚州等地。在这里,大宋的影响力就小了很多。毕竟此地不和宋国接壤,棉衣、蜂窝煤什么的也没卖到那么远。
    这些地方生活的人民们,对宋国军队的印象只有一个:好像挺弱的吧?那他们进城的话,应该比凶狠悍勇、刮得地皮都不剩的辽人好上那么一点的吧?
    天知道,当本地乡民发现自己辛苦春耕的秧苗们全进了人和马的肚子时,他们有多绝望。但难道还能和当兵的去讨说法吗?他们就算吃了,又能怎么样?村民们只能捏着鼻子,趁着春天的尾巴掏干家底再次播种。
    就算有再次被吃掉的可能,但如果不种的话秋天就只能饿死。
    村民们想要的,只是个能安安稳稳务农的春天而已。
    他们曾远远地见过宋军的军容。比辽人矮,但各个都看起来吃饱了,连马匹都油光水滑。这让他们既放心又担心。既然吃得饱,按理说是不会来胡作非为的吧?
    但是万一呢?
    万一吃饱了,胡作为非得更有力气了呢?
    好在他们遇到的是宋军,而且是被强行灌输了四年《求知报》的宋军。是被国子监尖子生们耳提面命“之乎者也”和“仁义礼智信”四年的宋军。不说各个是道德标兵吧,道德水准远超平均水平。
    至少比北宋末年,到处都是招安成军队的土匪们好太多了。
    这样的人,在保证温饱的前提下,很少有去强抢老百姓的。当然了,他们也有一份自己的优越感——你村民米缸里的粮食再好吃,也是混着麦麸壳的糙米,那是我小时候吃的。比得上我现在装在罐子里,蒸得松松软软、还可以配上酱料吃的土豆泥么?
    没我吃得好,我为什么要抢你?
    于是,在辽军被冲垮、不得已撤退之后,抱着破罐破摔心情阅读模式加载的章节内容不完整只有一半的内容,请退出阅读模式阅读
阅读模式无法加载图片章节,请推出阅读模式阅读完整内容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