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一百零五章 李清照  我和她们穿越到北宋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本站最新域名 m.boshishuwu.com

州。

    到赵挺之被召试时,苏轼便说:「赵挺之是个聚敛钱财的小人,学识品行不可取,怎麽能适合这个职位呢?」挡了赵挺之一道。

    后来,赵挺之当上了监察御史,他上奏弹劾苏轼草书中有句「民亦劳止」的话,认为这是诽谤先帝,苏轼后来遭到清算,这就是罪名之一。

    因为这些事,赵挺之跟旧党的关系一直很僵。

    谁知,赵俣登基以后,竟然将苏轼和苏辙给召回来当了宰执。

    而且,看赵俣的意思,有重用苏轼和苏辙两兄弟的意思。

    另一方面,之前赵挺之一直看不惯蔡京,多次揭发蔡京的奸恶行为。

    如今,蔡京蒸蒸日上,赵挺之自然怕遭到蔡京的报复。

    所以,赵挺之感觉,他应该跟旧党修复一下关系,甚至是直接投靠旧党,不然等蔡京收拾他时,可能连个帮他说话的人都没有。

    基于此,赵挺之便主动结交李恪非。

    李恪非很佩服赵挺之的能力,便将赵挺之引荐给了自己的老师苏轼。

    被赵俣调回来又被赵俣提拔为宰执并被赵俣委以考核人才的重任了之后,之前一直郁郁不得志的苏轼,胸中的郁结之气一散,仿佛焕发了第二春,人看起来都年轻了不少。

    此时,意气风发的苏轼,一心报答赵俣的知遇之恩,正需要赵挺之这样的人才来帮他。

    关键,苏轼是个豁达大度的人,连将他赶出他所热爱的朝堂的章惇,他都能原谅,何况赵挺之?

    就这样,赵挺之改换了门庭,摇身一变成了旧党人士。

    不久之后,旧党这边想找人跟蔡京打擂台。

    可旧党这边,不缺文学大家,搞个宣传什麽的更是他们的拿手好戏,按部就班治理一方的人才他们也多的是,但搞经济的人才,他们……没有。

    这也正常,旧党一直主张遵守祖宗的旧法,他们的经济政策通常都是减少开支等节流的方式,而不是让杰出的经济人才去刺激经济丶去赚钱,在他们看来,那太激进了,这怎麽可能留得住搞经济的人才?

    没办法,旧党便只能矬子里选将军,最后把刚加入旧党的赵挺之给选了出来。

    赵挺之的从政经历也算丰富,而且他早年的政绩一直很突出,也曾出使过辽国,还是蔡京的政敌,关键他已经是吏部侍郎了,职位够高。

    值得一提的是,赵挺之一直在反对蔡京在钱法方面的主张。

    他认为,钱法不能随意变更,像蔡京提出来的铸造当五钱丶当十钱,就不可以实施。虽然这有在短期内增加财政收入丶规范货币市场丶便于携带交易等优势,但这也能引发通货膨胀丶扰乱市场秩序丶百姓利益受损丶加剧社会矛盾等诸多问题。

    所以,当旧党得知赵俣准备改革钱法之后,就预谋好了推赵挺之取代蔡京,揽下这个重任,进入赵俣的视野。

    最⊥新⊥小⊥说⊥在⊥⊥⊥首⊥发!

    此时,赵俣说:「朕欲改革钱法,谁可胜任?」

    赵挺之便抢先一步出列毛遂自荐:「臣请一试。」

    赵俣对赵挺之的印象不太好。

    这主要是因为,历史上,赵挺之曾经将蔡京搞下去,自己当上了宰相,然后他就跟司马光一样想不管不顾地将蔡京推行的改革全都废掉,包括蔡京搞的建学校,兴礼乐,置居养院丶安济院等造福百姓的措施,将当时的赵宋王朝搞得乌烟瘴气,结果,他只当了八个月的宰相,就被臣民给撵下台了。

    而且,赵俣十分清楚,赵挺之骨子里跟蔡京一样也是一个纯粹的政治投机者,政治立场灵活,人品不佳,翻手为云覆手为雨,毫无政治节操。

    甚至于,在赵俣看来,赵挺之的人品还不如蔡京。

    不过话又说回来,赵挺之到底是能当宰相的人,还能在历史上留下一笔,他的履历也很漂亮,单从做事不看做人上,也不是不能考虑。

    还有就是,蔡京虽然非常懂钱法改革,但也就是因为他太懂了,让他来搞钱法改革,他肯定会给朝廷搞来不菲的收入,但同时,他也一定会造成通货膨胀和货币贬值,给民众造成更大的压力。

    而赵俣之所以想要改革钱法,就是保持货币稳定丶促进经济发展丶增加财政收入,并防止通货膨胀和货币贬值。

    这麽一看,让保守的赵挺之来搞钱法改革似乎也可以。

    至于赵挺之的能力不如蔡京,也好办。

    赵俣手上还有赵开和张悫这两个懂经济的人才,完全可以代替蔡京的作用。

    再者说,当皇帝的,也不能把鸡蛋全都放在一个篮子中。

    随后,旧党大臣纷纷出列保举赵挺之,认为他肯定能胜任钱法改革一事。

    赵俣想了想,今天有点太站新党了,不妨给旧党个甜枣吃,省得他们在自己还没准备好之前就狗急跳墙,便对赵挺之说:「爱卿回头来垂拱殿见朕。」

    赵挺之大喜,忙一拜在地:「臣领旨谢恩。」

    让赵挺之回去之后,早朝继续……

    直到这时,蔡京才不着痕迹地看了撬走他工作的赵挺之一眼。他和赵挺之的梁子算是彻底结下了……

    经过一段时间的磨合,赵俣已经彻底适应了皇帝这个身份。

    目前阶段,赵俣承上启下,发扬了赵煦创造的所有优良传统,他还重用新人,开启改革,他刚毅而不保守,稳健但又敢于创新。

    虽然赵俣将来到底能走多远,没有人能说得清楚,但不论是新党,还是旧党,都能看得出来,在赵俣的带领下,赵宋王朝的路正在越走越宽……

    ……

    散朝后。

    李恪非返回家中,看见了他的宝贝女儿——十六岁的李清照。

    此刻,李清照躺在庭院中的摇椅上,手持书卷,慵懒着读着一卷《世说新语》。微风吹过,发丝轻扬,阅读模式加载的章节内容不完整只有一半的内容,请退出阅读模式阅读

阅读模式无法加载图片章节,请推出阅读模式阅读完整内容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博仕书屋阅读榜

博仕书屋新书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