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357章 选秀风波  我和她们穿越到北宋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本站最新域名 m.boshishuwu.com

之萌!若不稍加惩戒,恐他日愈发僭越,何以正皇室威仪丶示天下礼法?当奏请陛下,罚其闭门思过三月,习《礼记》百遍,以明尊卑之序!」

    有主张宽大处理之人,说:「诸皇子年方总角,正是情窦初开丶童心未泯之时。彼等不知选秀背后伦理纠葛,只念观人之趣,又贪违禁之险,纯然是少年顽劣,非有悖逆之心。昔年汉昭帝为太子时,亦曾与宫人戏逐,武帝未尝深责。今若小题大做,反伤皇子天性,且恐陛下念及父子情分,未必准奏。不若遣太傅私下训诫,令其知晓此事不妥即可,何必兴师动众?」

    还有和稀泥的人,缓缓道:「惩之过严,恐失皇子向学之心;宥之过宽,又恐废弛礼法。依某之见,可分两步:其一,令诸皇子之师入府,暗喻此事已为太学所知,晓以『辈分有别丶盛典当敬』之理,促其自省;其二,太学暂不具折上奏,待观皇子后续行止——若此后安分,则既往不咎;若仍有轻佻之举,再联名请陛下裁决。如此既全皇室体面,又不失礼法约束,方为妥帖。」

    皇家无小事,尤其牵扯皇子与礼法,太学官员争吵不休。

    主张严惩的拍着案几,翻出前朝「皇子失仪必纠」的旧例,说今日纵容偷看,明日便敢漠视尊卑;

    主张宽纵的则急得直摆手,反覆念叨「陛下最是宽厚,岂会因小儿之事动真怒,真罚了,恐迁怒太学」。

    中间派想打圆场,提议先派人去探探赵俣的口风,却立刻被两派同时反驳——严惩派骂这是「徇私畏上」,丢了礼法官员的风骨;宽纵派则怕消息走漏,反而让皇子们落个「被监视」的名声。

    一群人谁也说服不了谁。

    最后,太学学正秦桧提议:「不若请几位太学中德高望重的皇子宗亲前去处理此事?」

    一众太学的官员听言,眼睛全都是一亮。

    秦桧这招确实高明,直接解了太学官员的困局。

    皇子在太学求学,按理来说,太学应该管着皇子,却又碍于他们皇帝宗亲血脉的身份,罚重了怕触怒皇权,罚轻了又落个失职的罪名,左右为难。

    而如果把这些事推给太学中德高望重的皇子宗亲,等于把「烫手山芋」换了主人——德高望重的皇子宗亲与犯错的皇子宗亲同属皇族,既懂皇室规矩,又不必像太学官员那般束手束脚,处理起来既能顾全皇室体面,又不会让礼法失了分寸。

    更关键的是,这一招彻底摘清了太学。无论德高望重的皇子宗亲最后是严惩丶宽纵犯错的皇子,还是折中处理犯错的皇子,决定都出自皇室内部,外人挑不出太学「徇私」或「严苛」的错处,太学只需配合即可,免去了「里外不是人」的尴尬。

    对那些德高望重的皇子宗亲来说,这也是一次实打实的锻炼。如果他们能处理好这件事,就代表他们既能权衡「亲情」与「礼法」的尺度,也能借这事在皇族内部立住「公正持重」的名声,为日后可能参与更重要的国事铺路。

    很快,一众太学的官员就采纳了秦桧的主意。

    有人还对此做了一个补充,认为这些德高望重的皇子宗亲人数不能太多,不然,这事可能就压不住了。

    商量过后,大家一致认为,三位最好。要是他们的处理意见相左,还能投票表决一下。

    经过商量,太学的一众官员选择了两位目前在太学的最德高望重的皇子丶一位最德高望重的宗亲。

    这两位皇子,一位是赵俣的五子赵楷,一位是韦贤妃给赵俣生的长子赵构。

    那位宗亲则是,端王赵佶的唯一的一个儿子赵桓。

    赵楷不必多说。

    如今在东京汴梁城的所有皇子中,属他最年长。

    而且,他的母亲还是赵俣非常宠爱的贵妃之一丶郑皇后最好的姐妹王懿肃。

    关键,早在多年前,赵楷就跟太子赵寿丶十四皇子赵樘一块去参加科举,并凭本身高中进士。

    另外,这些年来,赵楷一直努力读书,并且他没像赵俣的很多儿子那样文武双修,而是一心修文,以至于他才高八斗丶文采斐然。

    这麽说吧,要是从赵俣的儿子中选一位文人最喜欢的皇子,绝对是赵楷无疑。

    还有就是,早在三年前,赵楷就已经是上舍生了,现在,赵楷在太学,不是求学,而是在担任学正,绝对是太学中身份最高的皇子。

    再说赵构。

    在其母韦贤妃的教导下,赵构文武双全丶有勇有谋。

    赵构资性朗悟,博学强记,读书日诵千馀言,并学习琴丶棋丶书丶画,尤其在书法上颇有造诣。同时他也习武,还天生神力,挽弓至一石五斗,达到武学上舍生(一石三斗)的水准。

    赵构出阁之后,没有先去太学求学,而是先去武学进修。

    后来,北方战事爆发,赵构是第一批北上抗敌保家卫国的皇子之一。

    关键,不久前的一战,赵构率军前去增援,与金军的一支主力相遇。

    赵构身先士卒,以少胜多,击溃金军,大涨大宋的威风,尤其是大宋皇家的威风。

    可惜的是,战后,赵构受伤不轻,被赵俣叫回京师休养。

    赵构不敢抗旨,老老实实的回到了东京汴梁城。

    但赵构并没有在自己的府上浪费时间,而是趁着养病的这段时间,又来到了太学求学。

    不论从哪方面来看,赵构都是赵俣的一个极为优秀的儿子。

    最后说赵桓,也就是历史上的宋钦宗。

    赵桓虽然不是赵俣的儿子,只是赵佶的儿子,但让谁都没想到的是,赵桓的声望,丝毫不输赵俣的一众儿子,哪怕是赵俣最优秀的那几个儿子。

    赵桓的核心口碑是「仁孝丶节俭丶纳谏」,是士大夫阶层眼中的君子典范,甚至是储君典范。

    与其父赵佶奢靡形成鲜明对比的是,赵桓极为节俭。

    而且,赵桓的节俭并非刻意作秀,而是贯穿日常,他的侍从曾提议添置精美器物,均被他拒绝,他明确表示:国家财政本就紧张,我怎能忍心铺张。

    赵桓还多次主动缩减他自己的出行随从人数,将他宫里多馀的珍宝丶绸缎阅读模式加载的章节内容不完整只有一半的内容,请退出阅读模式阅读

阅读模式无法加载图片章节,请推出阅读模式阅读完整内容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博仕书屋阅读榜

博仕书屋新书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