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最新域名 m.boshishuwu.com
> 那就是若梁世子死在京城,便会有人有样学样,父亲病了,做儿子的却称病不去侍疾,父亲死了,做儿子的却进行瞒报逃避丁忧。
靳御史引用了两年前发生在罗石县的一件事。
当时正是大考之年,罗石知县上上下下好一番打点,眼看升迁有望,可其父却在老家病重,药石无灵。
于是罗石知县便将其父封于山洞之中,对外却说其父被一游方仙道所救,病愈后便跟随仙道游历去了。
彼时上有太上皇入长寿宫修仙,下有世家大族捐建道观,因此,罗石知县此说竟然骗过了所有人,甚至还被阿腴奉承之徒写入县志之中。
不久之后,这位知县便升任知州,离开了罗石县。
这位新任知州到任之后,有人送来两位美妾,知州大人沉迷美妾,冷落了原配夫人,夫人大怒,与之争吵的时候,口不择言,将他把父亲封进山洞,并且活活饿死的事情抖了出来。
于是这件事便从丫鬟们的口口相传中传扬出去,传进有心人耳中,密报给了知府大人,偏偏这位知州顶了知府大人原本想要安排给自己人的位置,所以知府大人听说此事后,一番部署,找齐人证物证,将此案上报大理寺。
此案轰动一时,永嘉帝亲自过问,那位知州最终被判凌迟。
现在靳御史搬出了这件案子,以前尚且没有梁世子的事,便有人为了逃避丁忧,而害死亲生父亲,当时朝廷重判,以儆效尤。
可现在堂堂梁王世子,却不回去为父亲奔丧,弃寡母、幼弟于不顾,哪怕他是真的病了,可是世人会做何想?
是不是只要称病,就能不敬父母?
所以梁王世子此举大错特错。
靳御史认为,梁世子虽然事出有因,但也确有不孝之举。
如何才能消除此事在朝野之中的影响,那就必须让他在父亲坟前赎罪,他必须要回梁地结庐守孝,就是死,也要死在梁王墓前。
没办法,梁世子身份太高,影响太大,他只有弥补自己的不孝,才能消除这件事的影响,否则,难免会有第二个第三个罗石知县。
王如此,官如此,那么民呢?
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
孝悌为人之根本,对生身父母尚不尽孝,何谈对朝廷尽忠?
长此以往,皇朝危矣。
靳御史说到激动之处,以头碰柱,以血明志!
永嘉帝神情晦暗不明,他对靳御史谈不上喜恶,不过,在今天之前,靳御史很好用。
大雍立朝一百二十余年,除了八大王以外,在京的宗室也同样盘根错节,还有那些靠着祖上的军功便自以为是的勋贵们,这些人都是他的眼中钉肉中刺,然而他却不能全都夺爵或者全都抄家,就像梁王府一样,不能全动,只能一点点潜移默化,让他们从野心勃勃的狼,变成听话的狗。
所以他需要靳御史这样的人,以前需要,以后也同样需要,无论什么时候,朝堂上都要有这样的人。
只是他没有想到,这一次,靳御史这么大阵仗,竟然是为了梁世子。
永嘉帝不信这是靳御史自己的决定。
靳御史此人非常看中自己的名声,所以他攻击的,多是原本名声就不太好的那些人。
比如宝庆侯世子,那本就是京城里有名的纨绔。
再比如被他弹劾过的萧驸马,瞒着长公主养外室,被整个皇室所唾弃。
靳御史最擅长的,便是借着痛打落水狗,把自己塑造成一个清正廉明的好官。
可是现在,全京城的人都知道,赵廷晗马上就要死了,且,梁王府风雨飘摇,本就惹人同情,以靳御史一惯所为,他是不会选择赵廷晗做靶子的。
永嘉帝已经决定,下朝之后就让锦衣卫盯紧靳御史。
靳御史这一撞,不但撞破了他自己的头,也撞出了一大片赞同之声。
“臣附议。”
“臣附议。”
正在这时,一名内侍快步跑了进来,在掌事太监李公公耳边低语几句,李公公神色微变。
李公公的异样没有逃过永嘉帝的眼睛,他不动声色,说道:“宣太医,给靳御史看看,顺便再让太医去给梁世子看看,看看他的病体能不能支撑到回到梁地,唉,梁世子是梁王爷的嫡长子,朕看着他长大,岂能忍心看到他”
后面的话,皇帝没有说,群臣暗自在心中猜测,不知道皇帝是不忍心看到赵廷晗死在京城,还是不忍心看到他死在路上。
朝中没有哪个大臣是真傻子。
赵廷晗为何没有回梁地奔丧?
真的是他病得爬不起来了吗?
为人子者,哪怕是爬不起来,也要让人抬着回去。
可是赵廷晗却没有回去,傻子也能看出来,这是有人不让他回去,赵廷晗怕是连梁王府都走不出去。
听闻梁王次子资质平庸,温顺守礼,无疑,在皇帝看来,这位没有多少存在感的次子,远比自幼便在京城血雨腥风中长大的赵廷晗更适合继承王位。
好在赵廷晗体弱多病,否则谁知道他会不会步吴王世子后尘,死得不明不白呢。
所以皇帝让太医去看赵廷晗,听上去像是关心赵廷晗的身体,实际上只要太医说赵廷晗的身体无法承受奔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你现在阅读的是< "https:" >
< "https:">哇叽文学网提供的《好时节》 50-60(第4/19页)
波阅读模式加载的章节内容不完整只有一半的内容,请退出阅读模式阅读
阅读模式无法加载图片章节,请推出阅读模式阅读完整内容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