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140-150  明天我就倾家荡产[娱乐圈]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本站最新域名 m.boshishuwu.com

p;  “别给我那么刻意地带上品牌名称!你们这是生怕别人不知道自己买了个热搜是吗?!”

    “买个拍的广告热搜!关键词就是尝试广告里的操作居然能行!”

    手机大佬疯狂咆哮,内心蠢蠢欲动,觉得自己上一期就应该把诗朗诵组集体高薪聘请过来搞宣传,怎么着也比现在他手里这支团队要强!虽然他们懒,但是人家效率高啊!

    然后转念一想,想到这群人是当初秦总力排众议选拔出来的,即使高傲如他,也不得不佩服——不愧是秦总啊,慧眼识珠。

    手机广告被手机大佬整成热门的同时,作为“广告发源地”的《应聘吧!练习生》也跟着同步出圈了。

    不少人在围脖、某乎等地方,了解到了他们觉得拍得极好的又有故事内容又有意境又宣传了手机本身的这支广告,居然来自于一档选秀节目!

    而且只是这档选秀节目的其中一支练习生小队拍出来一个广告!完全业余水准!

    如果只是到这里,也许你还能忍住不去看这档节目,但当你把评论区往下划,看到这一句话的时候,你绝对忍不住——

    “说个鬼故事,就这广告,在那一期的广告大赛里居然不是排名第一的。”

    本来还忍得住不看这档节目的网友:???

    完全不敢相信这不是冠军水准的网友:!!!

    十秒钟!

    告诉我怎么能看到这档节目!

    我也不想看别的,我就想知道超过这个广告的那支广告到底拍了个啥?!

    《应聘吧!练习生》第四期下的前三分之一,放的就是诗朗诵小组拍摄的这个手机广告,以及大佬们对于这支广告的彩虹屁。

    大佬们都是有眼睛的人,哪怕想要话题度想要镜头,也不能睁眼说瞎话,所以在新的广告出来之后,他们一扫之前对前两个广告拍的好不好的辩论,转而变成了对拍摄广告的这个小组的彩虹屁,以及顺带的——

    “其实我觉得这个广告创意用在我们家的文具上面也是不错的!”

    “你可拉倒吧!这明明跟我们家那个适合年轻人的果酒更配!我们家的果酒有个概念就是亲近大自然!”

    “……”

    然后后面的三分之二时间,则是留给了下一个广告——来自三十二人中的最高分,蘑菇大佬的广告。

    蘑菇当初在招人的时候,出于种种原因,答应下了组员们“我们不想说话”的请求,当时看到这一段的观众们揣测,按照这情况,那他们这一组的广告最后应该就一个人在那里说话了。

    但事实是,蘑菇大佬自己也不想说。

    于是他干脆搞了一个默剧形式的广告。

    默剧,一种曾在很早以前,在画面和声音还不适配的时候,风靡一时的剧种。其中最出名的应该是一位喜剧演员,靠着自己精湛的演技和举止投足给人带来的爆笑感,以及脑洞超大的故事,受到各路人马的追捧。

    当然,蘑菇小组的成员可没有那么精湛的演技。

    万幸,他们有一个能写出《龟兔赛跑》嗑CP版剧本的编剧蘑菇!

    编剧蘑菇直接给所有人降低了难度。

    蘑菇小组选到的商品是炸鸡,炸鸡的供应商是秦家娱乐的老朋友了——

    还记得《创业计划》里,那个给四位顾命大臣指点迷津的炸鸡大佬吗?在外国人把炸鸡卖到国内的时候,他从马大佬那里拿到一笔天使投资,然后直接把自家有特殊蘸酱的炸鸡卖到了国外!

    随着《创业计划》的热播,只在这个节目里出镜不到一期内容的炸鸡大佬也受到了观众的喜爱,这让炸鸡大佬看到了商机,把炸鸡从国外再卖到国内的商机!

    在各大一线城市开了连锁店的同时,他选择相信秦家娱乐,把手里余下的所有广告宣传费,全部投到了《应聘吧!练习生》节目里,他深知要把钱花在刀刃上的要义,没有参与大佬们的C位之争,只是不声不响地拍下了四个广告位之一。

    这钱花得挺值。

    一开场,蘑菇小组就跑去吃了这家炸鸡店的炸鸡,然后给出了一个超高的评价——

    “就这味道还要我们拍什么广告?是嫌在店外面排队的客人不够多吗?”

    “我觉得这家店完全不需要拍广告,他们只要不停地把店开到华国的各大城市就行了!”

    然后在经历了和其他小组一样的,了解炸鸡口味、特色、诞生背景之后,蘑菇大佬给出了一个创意思路。

    已知,炸鸡大佬所用的酱和炸鸡的思路,其实是他所在的小地方的特色做法,可以说也有个几十年的历史了,如果只是追溯酱料,那得有百来年历史了。

    “既然如此,我们也许可以从历史上面下下功夫。”

    于是蘑菇小组的默剧广告是这样的——

    一开场,画面是黑白的,有种很古老的感觉,一个戴着瓜皮帽、留着辫子的男人在路上走着走着,看到了路边的小摊上有人在卖炸鸡,闻着味道很香,他盯着那个炸鸡。然后下一秒,他就坐在了那个摊上吃起了炸鸡。

    吃得香香的,滤镜从黑白逐渐过渡到了有一丝古典颜色混入,吃着炸鸡的人所坐的地方从小摊变成了一个有木桌和玻璃窗的地方。

    玻璃窗的外面,一个穿着西装打着领结戴着高帽的小胡子隔着窗户看着留着辫子的人埋头吃着炸鸡,然后下一秒,他坐到了辫子男对面一起埋头吃。

    滤镜又慢慢变得年轻化,玻璃窗外的背景从国内到了国外某个著名大街上,又是两个打扮很东南亚的青年路过看到了里面那两个吃炸鸡的人,给了这两人眨也不眨的眼睛一个特写镜头,下一秒,他们也坐到了那张桌子前,津津有味吃起了炸鸡。

    就这样,炸鸡店的环境随着历史的变迁,从一家小摊变成一家小店,变成唐人街上一家华国特色料理店,再变成一家主打快餐文化的西方炸鸡店,最后才到现在,在国内一线城市的这家炸鸡店。

    八个小组成员打扮成不同时代不同特色的人,最后坐在一张长桌上吃着同样的炸鸡。

 阅读模式加载的章节内容不完整只有一半的内容,请退出阅读模式阅读

阅读模式无法加载图片章节,请推出阅读模式阅读完整内容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博仕书屋阅读榜

博仕书屋新书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