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120-130  谁把龙袍披朕身上了(基建)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本站最新域名 m.boshishuwu.com

nbsp;   张代这次要去出差的玻璃厂是两县合建,两个县的县令都是新上任, 张代只看了名字,一个叫陈穗, 一个叫聂从雁。

    他都不认识。

    他又去问封凌, 想知道这二人好不好相处。封凌只摇头,说自己不认识。

    张代就这样怀着忐忑的心情来到了南东路榆岛县。

    张代自出生起就被师傅养在山里,后来下山又被骗去南诏, 从未吹过海风,也未见过海。

    张代掀起帘子看着一望无际的海岸,吹着凉爽的海风,只觉得肆意又舒适。

    接他进城车夫是榆岛县百姓,百姓肤色被晒成了健康的小麦色,咧着个大牙笑道:“大人是第一次见海吧。”

    张代正专心致志的看着海岸线上忙碌的渔民,一边看一边点头。“再次之前,确实从未看过海。”

    坐在马车里陪同的小吏指了指前方,“陈县令告诉我们,这里以后会修建一个大大的港口,到时候会有许多货物咱们南东路进出,不光卖给南诏和西平,更卖给海另一头的外国人。是小的愚昧,这海的另一边哪里还有什么外国人。”

    这个张代是知道的,梁相开会的时候说过,海上丝绸之路嘛。

    “这个计划陛下确实是提过,但若是真正实施起来,要好几年后了。”

    榆岛县与南东路其他州县一样,除了靠海以外,没有什么特别的。

    这里的百姓一样缺衣少食,还有渔民没有固定住所,吃住都在船上,靠捕鱼为生。

    因此两县联合建玻璃厂,算是一个大项目了。

    要知道别的县要建厂和作坊,都得先递交计划书到梁相哪里,写清楚建厂成本招工待遇能解决多少就业人口才能通过。

    而南东路是陛下点了名要建玻璃厂的。

    陈穗当时在宜县搞糖厂搞的很好,年底还评了优,故而这次考哪个地方的县令,她也是多加考量了的。

    最终选来选去,她选了南东路。

    陈以和黄秋白一听,觉得地方太远,海边风吹日晒的,不是个好地方。

    陈以甚至觉得自己闺女考陵州知州也是可以的。

    陈穗无奈:“阿父,考知州要三年工作经验呢,我没有资格,而且陵州知州的位置定然是贺郎君的,咱们争也争不过的。”

    黄秋白心疼女儿。“那你也不能选南东路这么远的地方啊,你从小到大就没下过水,万一掉进海里怎么办?”说完还拿帕子擦了擦眼泪。

    陈穗:?

    “我好端端的下海做什么,我选南东路就和我当初选宜县一样,这里更好做出成绩,能让我被梁相和陛下注意到,我要凭借着这些成绩青云直上。”

    黄秋白这下不哭了。“我儿好志气。”

    陈以也被陈穗这番说辞说动了。“好好好,你去。阿父和阿母得空便来看你,你阿母最近同安京的商人谈了生意,等得空了我们便来。”

    陈穗初来南东路的时候确实不习惯,这里的吃食大多都是海鲜类,主打一个清淡可口。

    陈穗吃着清淡的海鲜,就馋陵州的陛下同款暖锅。

    张代此刻面临着和陈穗同样的境地。

    这一桌子海鲜,鲜是鲜了,但是味儿淡啊。

    但是张代又不可能说自己吃不惯,只点头说好吃好吃。

    陈穗给张代倒水。“聂县令得明日才能过来,今日张工是想先歇息,还是想在榆岛县转转?”

    “我想去海边转转,看看海边的沙子。”

    榆岛县有几个白直都是中学堂毕业考过来的,陈穗便安排和张代一起去。

    几人在路上闲聊。

    傍晚的海边风景很美,偶也能看见渔民。

    张代抓了一把沙子细细查看,这榆岛县的沙子确实不错,颜色很白。

    身旁的白直们得知张代是从安京来的,有些打探地问道如今安京那些岗位还空缺。

    张代一心钻研数理化,除了封凌和工部的人以外,其余的人都不认识。

    哪里能回答这些。

    白直们见套不出话来,只能暗暗叹气,没成想这竟是个不懂得钻研的。

    几人默默的在海边走着,偶尔遇到渔民同白直们打招呼。

    渔民们很是感激新的县令以及这些新上任的白直。

    不光说话客客气气的,还告诉他们以后会给他们建房子住,渔民们做梦都想在岸上有个屋子,若不是实在没办法,谁想一辈子都住在与渔船上呢。

    张代一边看沙子,也和渔民闲聊。

    渔民好奇。“这沙子有什么看头,竟还值得钻研一番?”

    张代微笑:“这位老翁,很快这里就会建一座大大的玻璃厂,到时百姓可进去做工,你们也可出卖劳动力搬沙子,都是有工钱的,有了工钱,大家的日子就能好过起来。”

    渔民像听到什么惊天的消息。“你没骗我吧,搬沙子还给工钱啊?这不是天上掉下来的好事吗!”

    第127章

    九月, 西广路的天气十分炎热。

    自新帝登基以后,西广路因温度适宜,日常充足, 被划为棉花种植区域。官员组织百姓开垦了不少荒地, 将地租给百姓种植棉花。

    百姓们早晨出门,一家人先去土豆和红薯的地,随后推着板车去收棉花。

    百姓们望着雪白的一片棉花地, 脸上洋溢着丰收的喜悦, 这些阅读模式加载的章节内容不完整只有一半的内容,请退出阅读模式阅读

阅读模式无法加载图片章节,请推出阅读模式阅读完整内容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博仕书屋阅读榜

博仕书屋新书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