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分卷阅读194  大清六王爷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本站最新域名 m.boshishuwu.com

    也没有发烧挺好的,胤祚终于又活过来了, 大吃了一顿再有两日便能到尼布楚。

    最先发现胤祚的是大猫一家,家庭成员好像又多了两只小的, 巡视领地时一块出动, 远远看上去凶极。

    大猫闻了闻胤祚身上的气味, 确认是熟悉的人,朝两只小不点叫了一声,像是在介绍。

    小猫这才敢走上前闻了闻眼前的陌生人, 记下对方身上的味道。

    胤祚心情甚好,抱起来挨个撸一遍,“有种回家的感觉。”吸猫一时爽,一直吸猫一直爽。

    跟在大猫一家身后继续巡视领地,之后才回去。

    “宁郡王!”穆克登见到人又惊又喜,之前接到卫冬和皇上的传信吓掉了魂,宁郡王真出事得死一片人,还好福大命大回来了,高悬在梁上的心落回原位。

    吃饭沐浴歇下, 好好的睡了一觉,第二天下午才醒, 让穆克登准备出远门的东西。

    “去哪?”穆克登不解,不是才回来?

    “沙俄。”具体去干什么无可奉告, 胤祚思虑片刻身边不能没有人, “把徐日升叫来。”外国人宗、教习俗这一块他一窍不通,避免因言行导致冲突,身为洋人的徐日升再合适不过。

    “出使?”穆克登小心翼翼问, “要不要叫卫冬、布木回来?”毕竟是用惯的熟手,只不知宁郡王是否对身边人产生不信任?

    “照我说的去做,多余的话少问。”他都不确定去见彼得一世能否说动出海,搞个正式出使脑子有坑。胤祚最烦刨根问底话里套话的试探。

    穆克登打住话头自去安排,匆匆写好另一封信传回京城,明知来不及阻止,该向皇上报备的事不可少。

    徐日升见到宁郡王恭敬的行礼,等着听下文。

    “莫斯科?”沙俄首府,徐日升也以为是去见识见识国外文化,顺着话题说了一些见闻。

    胤祚认真记下,万一有用还能忽悠人挺值。

    “后天你与我一同前往莫斯科。”胤祚在回到尼布楚当天就已经飞鸽传书通知戈洛文,以私人拜访的形式前去,管他同不同意去了再说。

    胤祚从部族中挑选十人做护卫,火铳、手\\雷得备齐,人贵在精不在多。

    起程当日,胤祚拍拍大猫的脑袋,“走了,看好家。”

    ? 如?您?访?问?的?W?a?n?g?阯?发?布?Y?e?不?是????????????n???????????????????则?为?山?寨?站?点

    穆克登目送宁郡王一行离开,叹着气不知道说什么好,“年轻人的冲动?”

    长途跋涉即使有马车代步,偶尔换马骑行,对于不平坦的道路能把人颠吐。

    历时一个月终于抵达目的地,由于衣着发色不同被拦下盘查。

    徐日升上前交涉,并出示戈洛文将军的亲笔信,虽然内容并不是当下的,看得是最后落款和印章。

    戈洛文接到消息匆匆赶来,“你怎么来了?”前不久刚接到信,来得也太快了,事情还未上报沙皇。

    “找个地方歇脚。”胤祚不认为戈洛文住的地方能放所有人和行李。

    友好邦交在协议里,戈洛文自然不敢怠慢,把人安置在另外一处小庄园里,虽说住在眼皮子底下方便监视,但是,他可不愿意整日提心吊胆防着,这位荣升郡王的少年可不是个善茬,住自己家实在是不太合适。

    胤祚歇了一晚,第二天带着人上街转转开开眼界,问戈洛文要了一个熟悉当地的管家做导游。

    戈洛文则急急忙忙将大清半个来使报给沙皇,连同那封外交词令的亲笔信上呈。

    彼得不解,这个时候独自来莫斯科为了什么?

    “明天召见。”见了面才能弄清楚来使目的。

    胤祚跟着戈洛文进宫,见到了二十三岁年轻的彼得大帝,当然不能直接这么称呼,这是以后的封号。

    胤祚用流利的拉丁语直入正题道明来意,“出海欧洲国家学习精湛的技艺带回国促进发展。”

    跟聪明人说话不需要拐弯抹角,省得疑心病上窜一件简单的事折腾的复杂化,到头来怎么解释都像是在刻意狡辩。

    胤祚直白的说出:“单独行船不辨方向,想搭个顺风船结伴而行互相照应。”就这么简单,胤祚坦然提出所有路费自掏,不让彼得白忙。

    出乎所有人意料,沙皇思考片刻问:“这是你的请求,还是代表整个大清?”

    “私人会面,我们是邻居是旧友。”胤祚之所以敢现在来见彼得,是因前者刚输了一场战役,正是最头痛的时候。

    历史上,彼得决意夺取土耳其人在顿河入海口修建的亚速要塞,因为要塞控制了亚速海与黑海之间的通道。

    彼得亲自率领三万大军远征亚速,沙俄没有海军无法从海上对亚速进行封锁,是以伤亡惨重导致重大失败。

    汲取此次教训,在顿河畔修建造船厂,很快组建起历史上第一支小小型海军舰队,明年会再次远征亚速,陆海军配合切断土军海上补给线,成功占领亚速。

    但凡欧洲列强极喜欢扩张领土去抢夺,彼得应该也意识到国力的不足甚至是落后,才有的1697年出使荷兰等海外国家学习一事。

    国内胤祚有话语权没错,某种程度说了不算,为了打开国门迎接新的事物,就需要书籍和证明的东西,简而言之先斩后奏,像种土豆、玉米一样,不直接通过政令下达督促老百姓换新种子耕种,而是先让老百姓见到吃到土豆、玉米这类新兴作物的好,主动要求进行试种,秋收验证的是结果,亲眼看到亲手种出来的东西才能真正让百姓满意,不用说破嘴皮直接照做。

    这一招还是胤祚从康熙身上学到的,只要好的文化、东西被多数人看到了解,亲手试过并创造出好的结果,就会有人去学去尝试改变,潜移默化消弱百姓心中禁锢的旧观念,想想唐代时期是多么的开放,百家争鸣各有所长。

    抓住大众对新事物的好奇与向阅读模式加载的章节内容不完整只有一半的内容,请退出阅读模式阅读

阅读模式无法加载图片章节,请推出阅读模式阅读完整内容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博仕书屋阅读榜

博仕书屋新书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