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303章 周期(5k)  多我一个后富怎么了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本站最新域名 m.boshishuwu.com

   「你们猜怎麽着?他帮忙理清了国内能做空气悬挂的供应商,就拿这个悬挂需要的开式阀泵分配阀来说,国内基本没有做这方面前装的厂家。」

    郭川说话绘声绘色:「但是,俞总给我提供了两个选择,一个是中美合资的杰锋汽车,它家有博世的电磁驱动技术,一个是苏州的绿控传动,它家的研发项目里有一项比例电磁阀,也可以试着用来做分配阀。」

    「虽然不是直接能做前装的开式阀泵分配阀,但这两家的电磁阀工艺和分配阀是相似的,完全可以拿过来优化适配。」

    「一个星期啊,啧,就一个星期,俞总这边就给了可行的方案。」

    「我拿到文件的时候都怀疑了,到底是他做了很多年汽车底盘的技术方案,还是我做了这些东西。」

    郭川用一个电磁阀的替代方案来说明俞兴团队的行动效率与准确性,尽管稍有夸张,但也确实含着惊叹。

    「郭总,郭总,别帮我吹嘘了。」俞兴等郭川吹完这一通才笑道,「没那麽神,我们就是把大目标分成小目标,然后再看有没有直接的工艺或者替代的工艺,我这边有几百万人的职场平台,有时候找起来消息线索确实比较方便,就是这样而已。」

    郭川连连摇头:「这是真的了不起,动作太快了,靠,我刚才忽然明白了,你们是搞网际网路的,是习惯那麽快了,也习惯就奔着目标去了,没有那麽多条条框框的思维束缚!」

    直接没有就找替代,直线没有就搞曲线。

    熊潇鸽听了这麽一番话,笑道:「我看俞总确实在发挥网际网路的精神来进入汽车行业。」

    「别,我是抱着学习的心态进入这个行业,这麽一吹,自己人还好说,外面一听不知道怎麽批判我呢。」俞兴婉拒称赞,「反正,碳矽集团的电车想要成功就必然根植于供应链的成功,咱们上下游的利益是一体的。」

    徐欣这一趟少说多思,此刻听到俞兴这麽一番话,只感受到他自己曾经在报导里纠正过的四个字——野心勃勃。

    要是这个电车能搞成,那也就是把一条上下游的供应链搞成了。

    一行人说说笑笑,共赴午宴。

    因为下午仍旧有会,所以,俞兴没有喝酒,只是一桌一桌的打招呼。

    徐欣一直在注意俞兴的动向,也由此留下一个深刻的印象,就她看到的聊天沟通之中,俞兴几乎能喊出每一家厂商来人的名字或者记得厂商里没到的重要人物。

    她把这个观察分享给熊潇鸽。

    「嗯。」熊潇鸽沉吟之后问道,「徐总,从俞兴流露兴趣到现在,他给我的强烈感觉就是在做事,可能也就是在践行他自己说的『老实造车』,老实的都有些过于扎实了。」

    徐欣叹道:「这倒显得不那麽网际网路了。」

    熊潇鸽莞尔一笑。

    供应商会议的下午半天,俞兴再次登台,这次就谈到电车项目的具体周期,提出了一个「五年」的预期,希望能在五年之内取得市场里的初步成功。

    五年时间?初步成功?

    什麽样算是初步成功?

    俞兴没有再细谈,没有给出销量目标,没有给出年度营收,只在最后强调协作共赢的必要性,而用来佐证这种必要性的是最后发言的来自智波公司的孙浩。

    孙浩是在午宴结束接到的临时通知。

    他不是那种临场选手,知道自己今天最后一个发言就有些懵:「我说什麽?让我说什麽?我们还没研发出来啊,顶多算刚立项。」

    「俞总说,你就说现状就行。」秘书章阳煦传达了意思。

    「什麽现状?我们刚立项,在招人……这个很难啊。」孙浩有点忐忑。

    章阳煦想了想,揣摩出老板的意思:「难就是好啊,不难干嘛找你们呢,容易的话就直接去买国外厂商的了,难才好啊。」

    孙浩思考一个下午,最终得出一个发言的主题——难就是好,难就是机会,不难还轮不到自己呢。

    他登台为申城碳矽科技集团的供应商会议结尾,提到毫米波雷达的现状,那是国内加价买都买不到的,人家就是留着自家的高端货做自适应巡航。

    也因为这种情况,碳矽集团要做电车就必然要协作研发,要基于被动的现实进行主动的出击。

    孙浩的发言不可谓不完美,言辞朴实,朴实的就是对现状的白描。

    一直到晚上的供应商小会,他的描述仍旧是开场的话题。

    「毫米波雷达是比较尴尬的,国内确实没有,真做了吧又未必能赚钱,因为,咱们这边研发出来了,国外的可能就下放调价了。」俞兴介绍情况,「所以,我们是投了智波的,在我们投资之前,他们确实很难找资方,我刚才还问了孙总,他给我的预期是未来两到三年取得突破,我认为这是来得及的。」

    他顺势把话题引导到了研发周期这种具体的事情上面。

    这同样是投资人们感兴趣的,能够量化的进度才能做好预期的落地。

    晚上的小会一共是五家供应商,既有精进电动这样有比较成熟技术的供应商,也有汇川技术这样需要切换业务领域的供应商,还有力劲集团这种更为基础的上游。

    因为有了白天的眼见为实,有了白天的亮明旗号,也有了全程的资方参与,徐欣很快听到各家的研发预计周期,如力劲集团,它给出了14-18个月的保守预计。

    徐欣听到了俞兴替自己问出来的问题。

    「保守预计,杜总,你这个『保守』用词一下子让我的兴奋起来了。」俞兴追问,「保守都14-18个月了,不保守呢?」

    「我们在这方面的技术储备是完全足够的,我说的是跟你们配合的情况下,如果单纯做超大型压铸机,速度会更快一些。」力劲集团的副总杜耀杰上次来过申城,这次的态度就显得自信很多,「但是,快不是目的,能做好能达标才是我们需要追求的。」

    他回去之后同样进行了内部讨论,力劲集团本身就有大型压铸机,也为美国通用汽车提供用于生产铝合金部件的产品。

    一体式压铸既存在技术要求,也是一个思路的问题。

阅读模式无法加载图片章节,请推出阅读模式阅读完整内容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博仕书屋阅读榜

博仕书屋新书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