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分卷阅读9  山川尘海:如是我闻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本站最新域名 m.boshishuwu.com

    。

    元谦为天降佛子,深感命赋之责,从天竺来到中原,只为弘扬佛法,他于途中偶然救下身受重伤的起义军统领楚坚,观其紫微坐命,乃帝王之相,元谦知这是命中注定的机缘,他注定要助其成事。

    于是他跟随楚坚征战讨伐,因善推演之术,可窥吉凶福祸,多次助其占得先机,于战事上百战不殆,最终辅其建立南楚政权。

    好了,正史言罢,便来扒一扒这背后不与人知晓的暗道道。

    元谦禅师做这一切,于他是顺应天命,可却让武烈帝意识到另一番作用。

    征战逐鹿,建立霸业,短短几字,却是呕心沥血的过程。

    楚坚因为同元谦相交,自然也修习些佛法,不过,他从中悟出的可并非慈悲之心。

    没有哪个君王杀戮不重,放下屠刀是换不来霸业的,楚坚很聪明,他并未因佛法开慧而变得软弱心慈,反而察觉到,这个精神寄托若是利用得巧妙,是会在一定程度上起到安抚民心、稳定政权的作用。

    彼时,南楚政权刚成雏形,还未具规模,武烈帝一方面忙着四处征战,从胡人手中抢地盘,一方面又要安抚刚刚收入囊中的各族势力,最令他头疼的莫过于稳定饱受战争摧残后的民心。

    佛教恰逢其时的进入中原,而他又当遇佛子转世,这叫什么?简直是瞌睡了有人递枕头。

    意识到这一点,武烈帝便尝试在躁动的门阀贵族中推广佛法,待到这些上层门阀士族接纳了信仰开始沉迷佛经中的极乐世界后,他意识到时机成熟了,便开始向民间推行,渐渐,这传教的势头便兴盛了起来。

    元谦对此是极为不赞同的,可彼时的他,已经深陷君主为其编造的牢笼之中,一切都由不得他控制了。

    武烈帝在位这几十载,大力推广佛教,他曾颁布崇佛诏——愿使未来世中,童男出家,广弘经教,化度含识,同共成佛。

    有圣上天子的推崇、贵族士大夫的助力,寺院经济盛行,出家成了潮流,各寺庙庵堂豢养的白徒和养女年盛一年。

    也因此,佛教于南楚境内传播之势迅猛,甚至超越了起身中原的道教。

    啧,能不猛么,出家当和尚尼姑,不仅能免了赋税徭役,更是可躲避战乱征兵,混得好了,还能入朝堂封个典录、门师的神职,毕竟即使不入僧籍,就算是作个最底层的沙弥白徒,受寺院驱使奴役,也要好过于寻常百姓。

    与此同时,奉先寺的地位于江南诸寺中也是牢固不可撼动,号称“江南圣寺之首”,盖因寺中有传闻中的圣子坐镇。

    殊不知元谦将这些看在眼中,就如同看见坠入地狱前的狂欢一般,盛极必衰的道理,世上真正能看懂的,却寥寥无几。

    元谦多次提醒武烈帝,却无功而返,也许在这个迫切建业的帝王眼中,确信握在自己手中的武器,一定是会听命于自己,而不会噬主。

    太元二十年,武烈帝驾崩,终年五十岁。

    武烈帝薨后,太子楚茂继位,年号嘉禾。

    嘉禾十七年,元谦圆寂,当时还是圣子的元慧接任了寺主之位,直至今日……

    …….

    晌午时分。

    斋止堂内,众僧静言轻步,秩序井然地走向自己的位置坐定,待到人齐后,寺主元慧示意与他同坐中堂的未了,小圣子颔首领会,双手合十于胸前,开始诵膳前的供养偈,众僧随动。偈毕,元慧示意众僧可以开斋了。这期间堂内是禁止言语的,除了轻微咀嚼食物的声音,连摆放碗筷的动作都微不可察。

    寺主元慧和圣子未了同坐一桌,而其余众僧则按照【元悟清玄休】的法号辈分排座。

    这里简单捋一捋寺里的师徒辈分,【元】字辈的,除了创寺的元谦,如今便只有寺主元慧一人,待到圣子未了接任后,也应使用【元】字,另取法号;【悟】字辈是元谦的弟子,【清】字辈是元慧的弟子;而【玄】字辈则是【悟】、【清】辈的弟子,僧人数目最多,不过因着些忌讳,十年前,元慧便禁了寺内再纳新收徒,故而寺内暂时

    W?a?n?g?阯?f?a?B?u?Y?e??????μ???é?n???〇??????????????

    没有【玄】字辈弟子;至于这最后的【休】字辈,身份有些特殊,是为着照料年幼的未了而特许收入寺中,目前只有休言和休武两人,算是圣子的徒弟。

    还有便是外门弟子,即尚未正式皈依三宝的沙弥。

    他们平日里负责寺内的扫撒杂事,持戒修满三至五年,这期间若能够受持戒律,经得住清苦修行者,方可正式归入门内,若是不然,便会劝返还俗,续未断红尘。

    这堂堂国寺,从上到下,从寺主到扫撒火工,拢共不过一百零一位,十几间斋堂,如今只坐满了两间,怎么看都不像是天子寺该有的僧侣规模。

    此时在十三眼里满脸横纹褶皱的老和尚元慧,看着自己对面斯文用斋饭的未了,那模样乖巧的招人疼,不由欣慰。

    娃儿近日心情不错,胃口都涨了。

    呦,这是想到什么了,美滋滋的嘴角都压不住,还是活泼些好呀。

    这头的小圣子,看着钵里的稀饭,想到方才杂毛狐狸眯眼舔舐的表情,跟喝药似的,难以下咽还不得不咽,有趣得紧。

    这些日子狐狸装得很是卖力,却也越发地耐不住,未了心中琢磨着还是要尽早将事情摊开的好,省得狐儿憋急了惹出祸事来。

    ……

    从圣子阁沿着鹅卵碎石小径穿过那片葱郁秀挺的竹林,有座衔月桥,青石板铺路,石面雕刻着繁复巍峨的上古十二神兽图,大概往来的人并不多,纹路仍清晰可辨。

    衔月桥连接着的,即是寺主元慧的一尘堂。

    午膳后,元慧将未了单独叫到了跟前,一老一小相对而坐。

    元慧:“这次的事,已然传到了宫中,抚慰的诏令应当这一两日就会下来了…以太子之意,吐蕃高僧来中原交流佛法,本也是合规合矩的事,碍于那王子的身份,和你如今的身份,也不好大肆追究,若是引起动荡,倒是我们的过失了。”

    未了:“弟子明白,无妨。”

  阅读模式加载的章节内容不完整只有一半的内容,请退出阅读模式阅读

阅读模式无法加载图片章节,请推出阅读模式阅读完整内容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博仕书屋阅读榜

博仕书屋新书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