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八十一章  清和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本站最新域名 m.boshishuwu.com

战连败,惨烈的战场足以让他们牢牢记住朱棣麾下铁骑的恐怖。

    杀人不眨眼的骑兵,凶狠的步卒,你死我活的拼杀,还要再来一次吗?

    心中有了恐惧,动作变得迟缓,军阵未能及时列好,燕军骑兵已挥舞着长刀冲了上来。刀锋闪着寒光,马蹄如奔雷一般,成千上万的骑兵如奔腾的洪水,瞬间席卷而至。

    恐惧,惊骇,愕然。

    种种情绪在南军的心中沸腾,就是没有拼死一战的斗志和勇气。

    瞬息之间,燕军骑兵冲入了战阵,沈瑄横托长刀,南军士兵的鲜血染红了马蹄踏过的每一寸土地。

    孟清和紧跟在沈瑄身后,佥事可以压阵,同知必须冲锋。

    比不得沈瑄一步杀一人,勉强自保还是能做到的。况且,跟着前边这尊杀神,不会有哪个不开眼的南军想从他身上捞战功。

    见到沈瑄冲过来,南军纷纷退避三舍,遇上这个杀神,想活命就必须躲远点,

    在这种情况下,跟得越紧,冲得越快,就越是安全。

    狐假虎威,浑水摸鱼?

    孟同知撇撇嘴,他就狐狸了,怎么着吧。

    举起战刀,砍倒一名南军,继续向前冲!

    仅仅一次冲锋,十几万南军便已溃散。

    燕王瞅准战机,张玉朱能谭渊等都被派了出去,吴杰也领着一支骑兵冲阵,杀得酣畅淋漓。

    被留下的邱福数次请战,却被燕王驳了回去。哪个成功者身边都会有一两个拖后腿的,朱棣比朱允炆成功之处在于,他提前看清了这些人的本质,非到必要,绝不轻易将他们放出去。

    经过白沟河一战,邱福就成为了朱棣眼中有待观察的对象,其军事生涯势必不会那么顺遂。但比起资格更老,官位更小的何寿,已经没什么可抱怨的了。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你现在阅读的是< "https:" >

    < "https:">哇叽文学网提供的《清和》 第八十一章(第3/1页)

    建文二年五月庚辰,燕王率麾下二十万大军包围济南城。

    李景隆身着铠甲,手按宝剑,站在城头之上。刚毅的面容,凛然不惧的气势,若非知道这位主帅的底细,又一路跟着他从德州跑到济南,城内的守军多会以为眼前这位定将誓死守卫城池,洗雪德州不战而逃的耻辱。

    可惜,理想是美好的,现实却总是苦涩的。

    对李景隆而言,朱棣是个无比可怕的敌人,睡觉梦到都会吓醒。

    五十万大军没了,六十万大军也败了。

    北平,郑村坝,白沟河,想想都是眼泪。

    和朱棣再打一场?李景隆真没那个勇气。手下十几万人都是败军,从河北跑出来,斗志全无,勉强出战不过是给燕军送箭靶子。

    不抵抗,再跑一次?

    虽然李景隆是个军事白痴,政治-斗争-经验却十分丰富。敏锐的直觉告诉他,有了德州的先例,再一箭不放丢掉济南,侥幸逃得一命,等待他的也绝对不是什么好下场。

    随着德州的一系列举动,燕王慈爱的名声已经传开。相对的,作为朝廷大军主帅,李景隆成为了朱棣追求个人荣誉的垫脚石。

    燕王身上的光环越闪亮,李景隆背负的骂名就越多,将帅印交给李景隆的建文帝也没法独善其身。

    识人不清是客气的,昏君两个字已经不新鲜了。莫名其妙的挨骂,一向注重名声的建文帝会轻易放过李景隆?明显不可能。

    看着城外的大军,李景隆的神情愈发严峻。

    南京的皇帝正盯着他,朝中看他不顺眼的也不在少数,绝对不会放过任何拉他下马的机会。更重要的,济南城内的无数双眼睛也紧随他而动,人人都想知道,这个以表里不一和长跑闻名的主帅到底会做出什么样的决定。

    李景隆一咬牙,“出城,迎敌!”

    这个命令出乎所有人的预料。

    恐怕城外的朱棣都没想到,李景隆会如此的“勇敢”。六十万都打不过他手下二十万,不过十余万残兵败将,胆敢硬撼二十万燕军?

    脑袋没问题吧?

    城内,南军将士被李景隆突然爆发的“悍勇”和“大无畏精神”弄懵了。

    出城迎敌?开什么玩笑!

    粮食军械都丢在了德州,到济南这些时日,靠山东参政铁铉运来的粮草才不至于饿死三军。

    战败,对待遇的不满,对主帅的怨气纠集在一起,别说出城和燕军冲杀,只是守城,很多南军都是怨气冲天。

    不能怪他们没有集体荣誉感,从燕王起兵靖难以来,大小战役无数,朝廷军队痛痛快快的胜过一场没有?

    白沟河之战倒是有这个机会,怎奈有个无能却喜欢乱指挥的主帅,加上突如其来的大风,大好局面顷刻间土崩瓦解,笑到最后依旧的燕王。

    和李景隆一样,南军将士提起朱棣,都会忍不住打个哆嗦。

    北疆最彪悍的藩王,是能轻易战胜的吗?

    很多南军在心中画出了一个问号,问题的答案更让他们悲观。

    比起垂头丧气的士兵,也有少部分人对李景隆愿意出城迎敌感到庆幸。例如为大军督运粮草的山东参政铁铉和李景隆麾下的将领盛庸。

    铁铉特地为李景隆准备了壮行酒,带着济南城的百姓为大军践行。

    “总戎满饮此杯,得胜凯旋!”

    李景隆接过酒杯,口中慷慨激昂壮怀激烈,心中到底在打什么主意,只有他自己清楚。

阅读模式无法加载图片章节,请推出阅读模式阅读完整内容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博仕书屋阅读榜

博仕书屋新书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