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一百四十九章  清和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

本站最新域名 m.boshishuwu.com

宝船,船舶速度和外型上却有不少可借鉴之处。

    随船的工部郎中对大食海船极感兴趣,为此还从郑和手里要去了大宁杂造局进献的千里眼,有事没事就躲在船舷后研究大食商队的海船。

    为不-暴-露-千里眼,郎中大人都是躲在犄角旮旯研究,闹得大食商人和水手都以为自己出海时间太长,疲惫之下产生了幻觉。不然的话,为何总会有一种芒刺在背,被人-偷--窥-的感觉?

    工部郎中观察数日,画了不下二十张图纸,仍旧不满意。

    “若是能登船,或者拆一艘……”

    特地来要回千里眼的郑和,听到郎中的喃喃自语,瞬间囧然。

    这位可真敢想。

    登船尚且可行,拆一艘?不怕大食人和他拼命吗?

    抛开不切实际的想法,工部郎中的话也提醒了郑和,思及孟清和信中的内容,下定决心,回京之后,想办法拖住这些大食人,甭管是大食的海船还是在大食人在海上辨别方向的能力,对大明的船队都是大有裨益。

    大明的造船技术极高,也有辨别方向的工具,但航海经验却比不上大食人。

    技术总是不嫌多的。

    固步自封是傻子才会干的事,活到老学到老才是为人做事的根本。

    最显著的例子,大宁杂造局。

    从火雷,战车,到可观百里之外的千里眼,每样拿出来,都足以让世人惊叹。尤其郑和手中的千里眼,天子第一次见到,也是震惊不已。

    “兴宁伯果非常人。”

    此等神奇之物,于战时,可观敌情,到了海上,更是用途极大。

    大宁只进献了三支千里眼,一支在郑和手里,另外两支都被妥善收藏,魏国公开口要,皇帝都没给。

    若不是天子发话,兴宁伯和大宁杂造局怕是没有安生日子过了。

    魏国公,成国公,信安伯,武阳侯,加上各边镇守,知道千里眼的用途,就是抢,也要抢来一个、

    “兴宁伯为何不多造几支?只这些,如何不让人心急?”

    孟清和也很无奈。

    他压根没想玩什么饥饿销售,全因条件所限,制造单筒望远镜的材料和人工都需要相当大的成本。水晶镜片都是工匠手工打磨,没有机器,也没有成熟的技术,一切只能靠工匠自己摸索,能赶在郑和出海前做出成品,已经让孟清和十足惊叹。

    毕竟,他不是工科出身,望远镜的用处他知道,至于凹透镜凸透镜,测距对焦,小孔成像等问题,在脑子里剩下的不过几个模糊的概念,绞尽脑汁也只能对工匠说出个大概、

    凭借一张简陋到极点的图纸,几句模棱两可的描述,就能把单筒望远镜做出来,明朝工匠的研发精神和高超的技术,就两个字可以形容,犀利!

    孟清和制造望远镜的目的是为航海,永乐帝更多联想到的是军事用途。

    为技术保密,沈瑄被暂调大宁,朱高燧从开原平调宣府,朱高煦从田里走出,率领一千骑兵和三千步卒巡视宣府兴和等地。武城侯王聪与同安侯火真,更是领兵轮换在边塞遛弯,警惕鞑子的游骑和探子。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你现在阅读的是< "https:" >

    阅读模式加载的章节内容不完整只有一半的内容,请退出阅读模式阅读

阅读模式无法加载图片章节,请推出阅读模式阅读完整内容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

博仕书屋阅读榜

博仕书屋新书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