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一百四十三章  清和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本站最新域名 m.boshishuwu.com



    负责记录天子起居的史官很是苦恼,经过了一番-激-烈-的思想-斗争,才郑重下笔,将此事记录下来。

    职业道德要求他实事求是,但考虑到国际影响,下笔还是经过了润色。

    毕竟,上-国-天子-威-胁-恐-吓,口口声声要用拳头讲道理,委实不利于大明的对外形象。

    华夏是礼仪之邦,讲究的是以理服人,以德服人。

    若要以力服人,必须要春秋一下。

    在史官陛下,朱棣的一番-霸--权-之语,被春秋成了“使其自行剿寇,治以本国之法”十二个字,留存后世。

    对此,日本掌权的源氏会如何想,会不会抗-议明朝实行-霸-权-主-义,欺压友善邻邦,还大-肆-篡--改-历史,就不是史官考虑的问题了。

    甭管经过了几百年,有一个道理始终通行。

    国力强盛,才有说话的底气。国家强大了,民族强盛了,说天阳是方的都有人相信。

    永乐时期的大明,概括总结起来,完全可以用一句话来形容,犯强汉者,虽远必诛!

    胆敢犯大明疆土者,杀!

    没实际行动,只是想想?那也不行!灭了敢实际行动的,回头就到你地盘上去宣--誓--主--权。

    敢不服?那就打到你服为止!

    永乐帝不是个好人,和老爹一样,在历史上留下了好杀之名。但他却是个称职的皇帝。正是他手中的长刀,杀出了一个四夷臣服,万邦来朝的华夏盛世!

    身负皇命,有天子作为后盾,郑和相当有底气,自然不会对日本客气。加上晕船造成的不-良-反应,郑公公更加没心思和这些倭寇玩以德服人的把戏。

    赵院判的药虽好,终究是治标不治本。即使不会吐得昏天黑地,头疼晕眩,走路发飘,看人重影的问题依旧不少。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你现在阅读的是< "https:" >

    < "https:">哇叽文学网提供的《清和》 第一百四十三章(第3/1页)

    郑和的船队浩浩荡荡开往日本,航行期间,遇有形迹可疑的尖头快船,立刻举起喇叭,发出警告。

    中心内容一句话,停船,检查!

    船队中备有多名翻译人员,官话,方言讲不通,日本语,安南语,暹罗语等轮番上阵。总有一种语言可以沟通。

    不停船,直接跑,后果很严重。

    喇叭一收,直接开炮轰。

    所谓先礼后兵,不听劝,怪不得别人。

    自洪武帝颁布禁海令,沿海各省,除军卫舟师,民间片板不许下海。

    从建文朝至永乐朝,朝廷再发严令,民间所用尖头船俱改为平头。

    到永乐初年,在大明海域出没的尖头船只,除了明军舟师和各国朝贡的船队,就只剩下倭寇海贼。

    郑和船队遇上的,正是四月间寇袭穿山的的倭贼。

    自从洪武末年,这伙倭寇便多次袭击福建,浙江等地,烧-杀-掳-掠,无恶不作。

    明军多次围剿,始终无法全歼,隔些时日仍会卷土重来,且多趁卫军不备,寻机上岸劫掠,十分的狡猾难缠。

    财物,粮食,牲畜,乃至于人口,都是抢劫的目标。得手之后,立刻潜逃入海,卫所舟师得到消息,倭寇早已逃入茫茫大海,不见踪迹。

    几次三番偷袭得手,全身而退,很容易得出结论,岸上有这货倭寇的内应。

    钱仓所指挥上疏,请朝廷准许卫军搜捕倭寇内应。

    经过一番廷议,此议未能通过。

    反对的人理由很充分,未得实据,大肆搜捕,实为扰民。

    上疏的指挥气得咬牙,却毫无办法。因为这封奏疏,他又被巡按御史盯上了,轻易动弹不得。可以相见,明察没通过,暗访也注定行不通。一旦下令,弹劾他的奏疏马上会送往南京。

    一定违令调兵的大帽子扣下来,官也就当到头了。

    此消彼长,沿海卫所官军被捆住了手脚,只能被动的等倭寇上岸,倭寇却是借助内应,屡次得手,气焰愈发嚣张。几股倭贼同海寇进行了联合,势力不断膨胀,对福建沿海和浙江宁波等地造成了不小的威胁。

    郑和船队下东洋,首站选在日本,一个重要原因,就为解决倭寇的的问题。

    永乐帝的字典里,压根没有吃亏这两个字。

    谁敢让他一时不自在,他就要谁一辈子不自在。

    谁敢到他地盘上挑衅,他就要谁好看!

    敢到老子的地盘上抢劫?直接抄你老窝,烧你房子!

    北元他都收拾了,还收拾不了一下小小的-岛-国?

    朱棣下定决心要收拾谁,注定不会雷声大雨点小,高举轻放。拳头砸下来,绝对一下见血。况且,对于在他登基之后,始终没来朝贺的日本,朱棣很是看不顺眼。

    看不顺眼怎么做?

    两个字,收拾。

    四个字,狠狠收拾。

    倭寇侵扰,胆敢无视新皇,不来朝贡,两者加在一起,给了朱棣足够理由收拾这群矮子。

    船队出发之前,永乐帝特意召见了郑和王景弘,令两人抵达日本之后,明确传达他的意思。

    倭寇的问题很闹心,明朝天子很生气,后果很严重。

  &阅读模式加载的章节内容不完整只有一半的内容,请退出阅读模式阅读

阅读模式无法加载图片章节,请推出阅读模式阅读完整内容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博仕书屋阅读榜

博仕书屋新书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