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192章 190:魔都电影人的好客  华娱:从96年加入正规军开始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本站最新域名 m.boshishuwu.com

    第192章 190:魔都电影人的好客

    一九九八年八月底的魔都,空气黏稠而湿热,黄浦江的风裹挟着江水特有的腥气与都市的喧嚣,吹拂着外滩沿岸熙攘的人群。

    与北方初秋已显的乾爽不同,这里的夏天依旧顽固地盘踞着,展示着其最后的馀威。

    《当幸福来敲门》剧组,在停滞两个月后,于八月初重新开机。

    在完成了所有计划在东北取景的丶关于陈建国(葛尤饰)下岗初期困顿挣扎的戏份后,王盛带着整个剧组,南下抵达了这座被誉为「东方巴黎」的都市。

    魔都的戏份,是影片至关重要的转折点——陈建国在绝境中抓住股票经纪人这个新兴行业的救命稻草,通过无薪实习,最终在激烈的竞争中脱颖而出,实现人生逆袭。

    剧组下榻在南京路附近一家老牌宾馆。

    初来乍到,面临的挑战不小。

    陌生的城市,迥异的气候,以及需要在短时间内协调的众多拍摄场地,都考验着制片部门的协调能力。

    然而,出乎王盛意料的是,拍摄的阻力比预想中要小得多。

    上影厂方面表现出了超乎寻常的配合与热情。

    不仅以极优惠的价格提供了符合时代气息的室内摄影棚,用于搭建证券公司营业部和拥挤的「救助站」等场景,并且更是派出了得力的人手,协助剧组与当地各部门沟通,协调外景拍摄,甚至连群演的组织都安排得井井有条。

    这份善意,来得有些微妙。

    《铁达尼号》的馀威仍在华夏大地回荡,其创下的票房神话与引发的观影狂潮,如同一面巨大的镜子,映照出国产电影在工业水准丶类型探索和市场运作上的巨大差距。

    这种冲击是前所未有的,让所有电影人,包括曾经有些固步自封的上影厂,都感到了刺骨的寒意与紧迫的危机感。

    或许正是这种「外患」当前的压力,使得内部的藩篱得以暂时松动。

    当然,这其中也离不开朱泳德的个人态度。

    在一次由上影厂做东的接风宴上,朱泳德亲自到场。

    这位魔都电影电视公司的掌舵人,依旧保持着海派商人的精明与得体,但言语间对王盛的欣赏,甚至是一丝不易察觉的惋惜,却流露得比以往更加明显。

    「王总,欢迎来到魔都。」朱泳德举杯,笑容温文尔雅:「《30天》一役,真是让我们大开眼界。后生可畏,这句话放在你身上,再合适不过。」

    「朱总过奖了,运气好,赶上时机而已。」王盛与之碰杯,态度谦逊。

    酒过三巡,气氛愈发融洽。朱泳德挥退了想要上前倒酒的服务员,亲自给王盛斟了一杯茶,喟叹道:

    「说句实在话,看到北影厂在你和韩厂的带领下,风生水起,接连打出《30天》丶《家和万事兴》这样的好牌,我这心里,是既羡慕,又不是滋味。」

    他摇了摇头,目光坦诚地看着王盛:「有时候真想不通,韩三坪那家伙,是走了什麽大运,能把你这样的『鲶鱼』揽到麾下。这小子……真不是我们上影厂的人,可惜,可惜了啊。」

    这话半是玩笑,半是真心。

    在场几位作陪的上影厂高层,闻言也皆是面露复杂之色。

    王盛的存在,他的眼光丶他的魄力丶他那些打破常规的运作模式,对于传统势力盘根错节的魔都影坛而言,何尝不是一种强烈的刺激?

    只是,这条过江猛龙,终究是别人家的。

    王盛闻言,只是微微一笑,并未接这个敏感的话茬,而是将话题引向了当前的合作:「朱总,上影厂底蕴深厚,人才济济,只是需要找到一个合适的发力点。这次《当幸福来敲门》在魔都的拍摄,还得多仰仗朱总和各位同仁的大力支持。」

    「这个自然!」朱泳德拍板道:「王总你的项目,在我们魔都的地界上,有什麽需要尽管提。别的不敢说,协调地方丶提供便利,我们上影厂还是能做得到的。我们也想看看,你这部聚焦下岗工人丶讲述绝境翻身的电影,能拍出什麽新意来。」

    有了朱泳德的这番表态和上影厂的鼎力支持,《当幸福来敲门》在魔都的拍摄进展得出奇顺利。

    剧组首先拍摄的是陈建国初到魔都,面对光怪陆离的现代化都市所产生的迷茫与震撼。

    镜头跟随葛尤饰演的陈建国,走过外滩,仰望东方明珠塔,穿梭在充满市井气息的里弄与骤然拔地而起的摩天楼群之间,那种时代巨变下的个体渺小与无措,被葛尤用细腻的肢体语言和眼神精准地传递出来。

    随后是重头戏——证券公司的戏份。

    在上影厂提供的摄影棚内,美术部门精心还原了九十年代末期证券营业部的景象:墙壁上挂着巨大的手工书写行情板,红绿数字不断跳动;拥挤的大厅里,挤满了神情亢奋或焦虑的股民,空气中弥漫着汗味丶烟味和一种名为「财富」的躁动气息。

    葛尤和饰演证券公司经理的演员(由上影厂一位老戏骨客串)的几场对手戏,张力十足。

    尤其是陈建国在实习期间,一边要应对残酷的竞争,一边要利用下午五点后的时间去蹬人力三轮车赚取微薄生活费的艰辛,通过几个交叉剪辑的镜头,展现得淋漓尽致。

    王盛作为总制片人和剧本的灵魂人物,大部分时间都坐在监视器后。

    他要求极高,对演员情绪的捕捉丶镜头运动的节奏丶乃至背景群众演员的状态,都有严格的要求。

    有时一个镜头为了达到他想要的「时代质感」和「情绪浓度」,会反覆拍摄十几条。

    执行导演和霍健起(担任本片艺术顾问)从旁协助,他们已然习惯了王盛的这种工作方式。

    饰演儿子陈小强的芭图(宋玬玬的儿子),在剧组里成了大家的开心果。

    小家伙继承了母亲的表演天赋,与葛尤的父子互动自然真挚,尤其是在「澡堂过夜」丶「街头分食一个茶叶蛋」等煽情戏份中,那双清澈懵懂又带着依赖的眼睛,几次让现场工作人员看得眼眶发热。

    戏份已经杀青的宋玬玬也特意抽空来探班,看到儿子在王盛阅读模式加载的章节内容不完整只有一半的内容,请退出阅读模式阅读

阅读模式无法加载图片章节,请推出阅读模式阅读完整内容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博仕书屋阅读榜

博仕书屋新书推荐